近年,“海绵城市”一词经常出现在报纸电视等媒介中,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实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也提到了这个词汇。它是当下适应生态系统与经济建设平衡的一种城市建设思路。可以有效解决当下的城市易发生的旱涝问题,调节局部小气候,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把城市设计得像海绵一样能够自主调节水资源,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调节局部气候。用国际通用术语说,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把水蓄起来,需要时再拿出来用。
海绵城市主要由可渗水路面,绿化屋顶,河湖等市内水系,下沉式绿地等要素构成。这些材料可以把对水循环的过程的阻碍降到最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可渗水路面就是铺设的一种有空隙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能够较快地解决路面积水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通常会清一色采取水泥或者沥青,然后天然的河湖什么的都填平,为了交通的畅通和城市建筑的建设。然而,这也会让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自然生态失去应有的平衡。海绵城市会采用透水材料铺设路面,用利于排水的屋顶和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和蓄水系统。不同于传统的绿地,下沉式绿地将相对路面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可能总体观感不如凸起来的绿地,但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图,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海绵城市可以更好地促进雨水下渗,或者是被绿地植物吸收,成为土壤岩石中的水分,或者是地下径流,最终汇入海洋。在雨季,绿色植物把水分吸收掉,来不及吸收的雨水也可以迅速下渗被储存起来。在旱季,可以把储存的地下水拿出来用,并且植物蒸腾作用可以缓解一部分旱情。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逐步改造成海绵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济南等城市都在范围内。其他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响应,争取把自己生活的城市改造成海绵城市。我们也许没有看到有多么显著的成果,因为改造将会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资金。不仅仅是公园内,其他地方的建筑也需要逐渐使用这些绿色材料。重新疏通城内河湖也会是一笔费用。目前国家已经在拨款大力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就看各地区都怎样做了。

海绵城市虽好,也有一点值得注意。在面临百年不遇的短时强降水时,它的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完全避免城市洪涝灾害。这次河南洪水的事,也不能把责任推到海绵城市建设上。毕竟即使在古代,具有完善生态系统的村落也难免遭遇洪水侵袭。当时的人们用迷信,现在的我们用科学和团结一致的信念来解决。
总体而言,海绵城市建设会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漂亮也更宜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人地协调,是当下城市规划不变的话题。
-
10:17已群发
-
昨天 00:00已群发
-
星期六 00:00已群发
-
星期五 17:17已群发
-
星期四 13:35已群发
-
星期三 18:19已群发
-
星期二 17:39已群发
-
昨天 00:00已群发
-
星期六 00:00已群发
-
星期五 17:17已群发
-
星期四 13:35已群发
-
星期三 18:19已群发
-
星期二 17:39已群发
-
07月26日已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