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嗅味问题: 来源与控制
杨敏 于建伟 等 著
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可以感知水中纳克/升水平的致嗅物质,远远超出了一般分析仪器的检测灵敏度。饮用水嗅味经常是只闻其味不见其形,同时也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饮用水感官质量,是供水行业在水质管理中最受关注的一项指标。此外,嗅味不仅影响饮用水的可接受性,有些致嗅物质如1,4-二氧六环、双 (2-氯-1-甲基乙基) 醚等还存在健康危害。
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嗅味问题,尤其是藻源嗅味,而我国在饮用水嗅味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著者团队从密云水库的嗅味问题开始,以一些代表性水库水源为对象,围绕产嗅藻的识别、生态位特征及控制策略开展了长期的研究。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饮用水嗅味研究的团队,该书作者及其同事围绕嗅味表征方法、产生机制、去除技术以及水源产嗅藻原位调控等开展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以嗅觉层次分析法、感官闻测与全二维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分析同步的嗅味物质识别技术、嗅味物质质谱数据库为主的嗅味表征方法,针对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二百多个水厂饮用水及水源嗅味进行调查,发现我国80%以上的地表水源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嗅味问题,主要是由丝状蓝藻产生的土霉味 (2-甲基异莰醇) 和以硫醚类物质为代表的腥臭味两大嗅味类型;针对藻源嗅味物质2-甲基异莰醇,系统研究了产2-甲基异莰醇的丝状蓝藻的生态位特征,提出了基于水下光照强度调节的产嗅藻原位控制技术;针对典型致嗅物质开展了可处理性研究,提出对腥臭味物质以氧化为主、对土霉味物质以活性炭吸附为主的嗅味去除技术策略。
在过去的三个五年计划中 ( “十一五” 至 “十三五”),著者团队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支持下,通过与澳大利亚水务中心、中国台湾成功大学以及上海、北京、珠海、首创等水务部门/ 企业的长期合作,围绕饮用水嗅味识别表征方法、产嗅藻的识别方法与生态位 特征、湖库型水源地产嗅藻控制策略以及水厂嗅味去除技术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除了研究论文以外,研究成果还为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撑。同时,有关嗅味表征方法的成果还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在供水行业进行了推广。该书从饮用水嗅味类型与来源、嗅味表征方法、典型产嗅藻的环境行为与产嗅特征、湖库型水源地产嗅藻的发生与控制以及水厂嗅味去除等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饮用水嗅味研究的进展。书中的主要案例主要来自著者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第2章内容为饮用水的主要嗅味类型与来源。在介绍水中主要嗅味类别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来源及成因,并概略性地总结国内外发生的各种饮用水嗅味问题,结合案例进行针对性的介绍。第3章内容为饮用水嗅味表征方法。重点介绍饮用水嗅味的感官评价、典型嗅味物质的化学定量分析以及水中未知嗅味物质的识别鉴定等各种嗅味表征方法。同时,针对藻类鉴定与计数方法以及产嗅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总结。第4章内容为典型产嗅藻的环境行为与产嗅特征。重点针对蓝藻门中典型产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的丝状藻以及产鱼腥味的主要真核藻,介绍产嗅藻的环境行为与产嗅特征。第5章内容为湖库型水源地产嗅藻控制策略。以密云水库等典型水库为例,阐述典型丝状产嗅藻的生态位特征,以及基于水下光照调节的产嗅藻原位控制策略。同时,对主要的物理/ 化学控藻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情况进行概略性介绍。第6章内容为嗅味去除技术。阐述典型嗅味物质的吸附和氧化可处理性,结合工程案例,提出技术选择与工艺优化的原则。
1
饮用水嗅味问题:
来源与控制
杨敏 于建伟 等 著
ISBN: 9787030677112
-
昨天 17:03已群发
-
星期日 12:26已群发
-
星期六 00:00已群发
-
星期五 14:51已群发
-
星期四 15:40已群发
-
星期四 12:35群发失败
-
星期三 16:21已群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