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蓝藻、秸秆、水葫芦……这些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称之为有机废弃物的垃圾,在无锡一家企业的“妙手”下,变废为宝,成为了育苗基质、营养土,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力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和科技创新,攻克了蓝藻有毒、发臭、水含量偏高的难题。据悉,该企业是目前无锡市蓝藻处理相关单位中少数实现盈利的企业。
高艺 科研创新,攻克难关 近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无锡宜兴的神力公司生产现场时,尽管天气炎热,池中满是蓝藻和秸秆的混合物,却没有一丝蓝藻的腥臭味传来。“企业初次对蓝藻进行处理的时候技术不是很成熟,当时蓝藻味道很重,臭得不得了。”回忆起第一次接触蓝藻处理的情景,神力公司负责人依然印象深刻,“味道特别大,就连办公室都是臭的,那时候觉得这个蓝藻做不了。” 尽管如此,企业还是坚持了下来,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关于蓝藻,最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蓝藻毒素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蓝藻除臭的问题。公司通过与中南民族大学合作,研究出了能够去除蓝藻中毒素和臭味的菌种,这项研究也获得了发明专利。”而这只是神力公司科研工作一小部分,“菌种研发成功后,我们又研发出了废弃物专业粉碎机,并自主研发了专业发酵设备。”这些科研成果,为神力公司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帮助。 协同处理,取长补短 蓝藻的臭味和毒素虽然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蓝藻中水分含量偏高,含碳量少,单独处理起来耗时耗力更费钱。“之前,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这块也有很多企业在做,但是做着做着这些企业就不见了,主要是投入和收入不成比例。”据介绍,蓝藻在打捞上来后,通过简单处理,藻泥的含水量能达到90%左右。藻泥的干化处理工艺不同,则所需时间、经费都有所不同。 神力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节省又有效的处理方法。该负责人表示,“通过研究发现,蓝藻的处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进入循环农业,让它回到土壤里面让农作物吸收。明确了这个理念后,我们针对环太湖的农业废弃物,如蓝藻、芦苇、周边秸秆以及园林垃圾等,找到了最好处理办法——协同处理。” 据介绍,由于秸秆的水含量低,仅20%左右,含碳量高、含氮量少;而蓝藻刚好相反,水分高达90%左右,含氮量高、含碳量少。所以神力公司通过协同配比,在营养元素方面,将配方调至碳氮比25:1;在水分方面,将其调配至水含量60%,即秸秆与藻泥比例约1:1.6,这样就达到了微生物的发酵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加入高温微生物,通过好氧发酵设备深度发酵,最后形成了产品——营养土和培育基质。 农废精制,创新领先 据介绍,神力公司创新研发的秸秆协同蓝藻发酵处置系统是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该技术将处理工艺流程、专用有机肥配方、园艺营养土配制、生态有机种植技术和栽培容器研发进行高端集成,并研发了相配套的设备和专用发酵微生物,制成各种基质,并配套研发出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2021年神力公司共处理蓝藻、芦苇、水葫芦、秸秆、尾菜、粪污、病木等约24500多吨,其中秸秆6029.73吨,蓝藻12283.89吨、水葫芦、浪渣2538吨,一枝黄花、周边杂草2018.69 吨、芦苇664.35吨、疫木882.63吨等。制成各种育苗基质、营养土10000多立方米,年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公司收割芦苇废弃物约800亩,并与农户签订了秸秆收购合同,消化了周边5000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成为宜兴市园林硬木废弃物处理中心、宜兴市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据悉,神力公司在宜兴市丁蜀镇太湖边拥有一座300多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于2021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公司生态农场种植面积为304亩,其中蔬菜13亩,无花果12.59亩,梨23.08亩,枇杷89.18亩,兰花12亩,园艺林木154.8亩。 有机肥料和育苗基质、营养土推广应用,农场和周边的土壤得到了改良,化肥实现了减量,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产品品质大大提升,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