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环境集团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四点核心技术突破?1. 建立科研团队:环境集团可以建立专业的科研团队,聘请有经验的科研人员,提高公司的科研水平。
2. 加强合作交流:环境集团可以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加快技术研发进程。
3. 提高研发投入:环境集团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占比,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4. 引进先进技术:环境集团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环境集团可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四点核心技术突破,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上海环境王瑟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四点核心技术突破
时间:2023-04-26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刘彤
2023年4月19日,第24届中国环博会在上海盛大启幕。10万环保人齐聚黄浦江畔的年度行业盛会,掀开盛况空前的环保产业新高潮。展会期间,E20环境平台旗下中国固废网对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瑟澜进行了专访。
上海环境展台
上海环境作为上海城投的市场化环境平台,在本次环博会上携卓越的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亮相。身为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上海环境肩负着助力城市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城投持续发展的光荣使命,面临着宝贵的政策和市场机遇。企业聚焦国家“无废城市”战略,亮点呈现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水两大核心主业和危废医废、土壤修复、市政污泥、固废资源化等新兴业务领域,重点诠释企业从规划、设计、咨询、研发、监测、监管、投资、建设、运营、工程总承包等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提供顶层设计和定制化服务能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投资运营主体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同行开展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双碳”发展大势下,上海环境集团致力于与行业协力谋划,开放引智,共“碳”出路。
王瑟澜表示,面向未来,上海环境集团将坚持以“为绿色明天,点亮每一天”为使命,秉持“聚力环境,共创低碳时代”的理念,汇聚优质资源,打造行业智库,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和科技引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源源动力!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取得四点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环境作为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大型国有控股环保企业之一,深耕上海市场并向全国拓展,连续多年获评“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拥有多个核心技术产品,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王瑟澜谈到,上海环境围绕主营业务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近期取得了以下几点核心技术突破:
1、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
高质量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与智慧环卫关键装备》、《城镇易腐有机固废生物转化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存余垃圾无害化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城镇及工业有机固废高效热解技术及大型化装备》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 年底完成上述项目及课题验收准备工作。 高质量持续推进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固废科创中心(一期)建设》项目。完成烟气短流程高效净化工艺等中试线和松江湿垃圾资源化工程示范线建设工作,提升了上海固废行业创新支撑水平和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能力。
2、污水污泥治理
以“绿色低碳、降本增效”为目标指标指引,持续探索降低处理能耗的可行性。主要集中在光伏+水务应用、污泥脱水制药系统优化、除磷药剂投加系统升级、数创赋能等方面,实现污水处理绿色供能、污泥脱水节能降耗、除磷药剂精准调控、生产运营安全达标的目的。为进一步降低污泥脱水药剂成本和粉尘环境安全隐患,开展污泥脱水制药系统优化研究,已建立 1 套自动化、低碳化、集合化污泥脱水制药装置,与 2021 年相比,PAM 药剂使用量减少了 12.81%,同时降低了粉尘环境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
3、危废医废处理
持续推进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固废焚烧残余物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项目研究,已完成小试条件医废炉渣、危废炉渣、飞灰等物料配伍研究,同时开展生活垃圾飞灰水洗熔融实验,二氧化硅添加量需>30%,可形成熔融玻璃体;完成灰渣熔融线调试消缺,开展连续生产试验,单吨炉渣熔融电耗约800-1000kwh/t,玻璃体玻璃相、酸溶失率、浸出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推进市生态环境局项目《本市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处置体系研究》,构建适配源头分类的收运管理机制,拓展开发多元化处理处置能力,打通一般工业固废协同焚烧途径,形成一般工业固废分级分类综合管理体系。推进市科委课题《危险废物智能管控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实现对危险废物从源头到末端处置全流程跟踪管理,并建立从收集-转运-末端处置全流程,为城市安全运行和健康保障提供重大科技支撑。
4、环境修复
针对片区性场地修复,开展修复处置终端研究,耦合 5G+大数据智慧化管理平台,将土壤运输和修复终端各环节的处理区域数字集成化,旨在建立修复过程的全程监管体系;针对现有异位土壤淋洗技术,开展洗脱方案研究及设备研制,突破现有淋洗设备的分级极限和搅拌强度极限,形成新一代撬装式异位淋洗设备和综合性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方案,以更低的淋洗成本更高淋洗效率为后续重金属土壤修复市场提供更强的竞争力;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增强了技术集成设计能力,研究成果将为实际修复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深耕领域,五方面展现竞争优势
作为一家国有环保类上市企业,上海环境集团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最强的社会责任感
公司始终关注客户、百姓等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以环保教育、科普基地和示范标杆为项目目标,接受公众和社区的直接监督;作为国内首个采用湿法烟气处理工艺的企业,烟气实际排放数据远远严格于欧盟2000标准;公司连续多年荣获 “中国固废行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中国固废行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上海市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称号,同时运营多座被国家住建部评定等级为AAA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环保企业。
2、一流的技术平台
承担全国城镇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废处置与资源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等行业管理职能;拥有 4 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 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 个博士后工作站。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水专项等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近百项。截至报告期末,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咨询类奖项百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46 项,省部级奖项 107 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 271 项,其中发明专利 5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 61 项;编制并发布标准 90 项,其中主编标准 37 项。
3、权威的专家团队
拥有住建部、科技部、环保部专家,以及行业领军人才等市容环境卫生行业的权威专家;拥专业的技术、建设、运营团队,其中,上海市科委专家 25 人,绿化市容行业领军人才 5 人,正高级工程师 20 人,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 600 余名;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焚烧厂运行及检修人员超过 1000 名。
4、强大的控股股东
公司的控股股东——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持有,是专业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公司,注册资本500亿元,信用等级AAA;拥有一批覆盖金融、财务、法律、环保、PPP政策等方面的专家顾问团队。
5、丰富的业绩经验
作为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专业公司之一,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固废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经验,始终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领先地位;深耕上海,拥有上海约7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市场份额;拓展全国,在成都、青岛、威海、漳州、南京、太原、洛阳、蒙城、奉化、晋中等地建成28个示范性标杆项目。
市场增量有限,改革+精细化管理应对
面对固废行业市场增量有限的情况,上海环境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王瑟澜以天马园区为例,介绍了当前形势下的改革及天马园区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具备的特点。
王瑟澜谈到,面对市场有限的增量,以天马园区为例,集团通过共建共享、系统整合、资源节约、节能降耗四招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园区内三座厂统一成了今生的一座园。以前有三套班子、四个中控、三条参观路线、三个食堂、七座大门和三组安保,现在统一了以后,成为“一家”即一套班子统一管理;“一站”服务即统一中央控制室,一站式管理;“一屏”即集中大屏,“一屏观园区”;“一减”即智慧化管理,提效减碳。如今作为上海环境集团精细化管理的典范,天马园区已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协同共享。天马园区如今做到了“十大共享”。实现了热力共享,折合下来可以节省9万度/d的电。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减少可燃物残渣外运处置500t/d。在还没有对湿垃圾进行分类之前,松江一期项目垃圾焚烧的出水率比较高,可以达到20%以上。现在垃圾分完类以后,湿垃圾的出水率高了,但是生活垃圾的出水率低了,所以现在对污水、沼气和臭气等进行协同处理。园区把湿垃圾的臭气和垃圾进行协同处理以后,节省了每小时12万方臭气处理的成本。除了资源共享,还有管理共享,具体包括管理信息数据、办公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共享。
第二,系统为先。天马园区以主体处理工艺为核心,实现从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系统推进污染物近零排放、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污水回收利用的目标,通过全链条上下游系统融合实现效益最大。
第三,绿色低碳。通过可再生能源开发、基础设施低碳化改造、精细化运营以及搭建智慧平台,天马园区做到了绿色低碳。
第四,数智互联。通过模块化、可视化、智慧化,天马园区强化生产过程智能调度,管理和作业高度耦合,精确感知生产数据,有效提升运营效率。
高质量发展 产品化为核心,上海环境打造“天马模式”
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向高质量迈进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环保行业而言,要走向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要重视产品化的力量。后BOT时代到来,上海环境作为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对被客户重新选择的迫切局面,如何让客户对高质量服务有据可依,有数可理,有益可图,有景可划。
王瑟澜以天马园区为例,与大家分享推进“服务产品化”的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1、产品分类、重点打造。按照客户管理范畴不同,区分为三类“服务产品化”产品,分别是“固废四合一”、“污水+固废”、“能源+园区升级改造”,为先行探索和搭建“服务产品化”工作思路,最快地实现上海环境发布业内第一个“服务产品化” 产品体系。
2、客户分析,精准营销。“天马产品”的城市客户分为四类,按照优先级划分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四废”设施在运营、政府高度重视且“四废”设施待建、政府高度重视但资金有限。“天马产品”具备省地、省钱、系统高效、兼容的特征。
3、高质发展、系统为先。目前关于“系统化”的实现,业内没有可量化的模型,天马园区内四废项目之间虽有协同,但是没有建立数据关系,需要在“项目交界处”投放传感器,建立系统化模型,且持续跟踪和积累,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提供系统化水平的最强支撑,才能真正打动客户。
4、系统建模、数据积累。“操作系统”是实现“系统化”建设和运营的基础,要下大力气,充分调动公司上下资源,匹配系统优化人才,对“项目交界处”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研究和建模。
5、精打细算、硬核实力。形成可复制的“天马产品”模式,多点布局,实现总部“云上管理”,可以和百度、华为等公司合作,以精准营销和广泛布点的方式均摊高投入,真正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起点。高契合的服务产品。
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不断壮大业务“朋友圈”
在行业深耕多年,上海环境集团积累了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壮大自己的业务“朋友圈”。在处理客户关系及挖掘客户群体、需求等方面,上海环境始终坚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场,王瑟澜将上海环境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1、技术品牌全方位服务。上海环境集团覆盖了行业全过程一揽子的服务能力,并累积了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在服务客户及项目方面,利用上海环境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等全方位优势,同时从客户实际出发,做好个性化定制方案,并提供技术延伸服务,把专业技术的优势转换为客户粘性。
2、区域化的专班模式。上海环境秉承区域化深耕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市场服务中心、工作专班等模式,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服务,为不断挖掘客户群及需求奠定基础。例如,针对湖北地区的项目,集团各事业部抽调精兵强将,下属的环境院成立华中分院等组建湖北专班,力求在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实现更好的发展。
3、关注行业热点进入“新赛道”。在固废等传统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进入“新赛道”,也是不断挖掘新客户的重点。上海环境时刻关注环保市场热点,不断布局新的环保项目。
市场经济逐步好转,五个新动作大展拳脚
2023年,伴随着疫情的全面放开和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来到了先抑后扬的关键关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瑟澜谈到,未来上海环境集团的发展将有以下几个动作:
寻求服务国家战略新路径 在“双碳”和国补政策调整背景下,全力构建全链条碳排放清单与指标体系,开展碳交易试点;探索碳资产管理新路径,申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南南-南北”合作组织等发起的黄金标准项目,抢占行业先机。
紧盯沪滇东西部协作新机遇 组建云南工作专班,围绕沪滇产业协作,聚焦九大高原湖泊及“两污”治理、滇池水环境整治、循环生态园区建设、生态修复等项目,在沪滇协作中深挖项目投资机遇。
探索强强联手合作新模式 联合上海电气、上海建工、山东环保等企业拓展市场,实现合作共赢。在固废板块,继续紧盯市场上新的垃圾焚烧项目,完成相关投资方案;在生态板块,力争早日实现兰陵农牧固废项目的市场化运行。
挖掘深耕区域市场新方法 沪内,紧密对接临港新片区、松江区、青浦区及老港等区域,聚焦老港湿垃圾 EPC等项目,全力做好城市环保建设运营的“子弟兵”。沪外,秉持“区域化”发展理念,依托优质工程及产业链较全的福建、四川、山东等地,搭建市场中心、工作专班等平台,创新市场开拓模式,大力发展“5+X”新区域战略。
开辟环保产业发展新赛道 积极推进国内土壤修复工厂项目落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聚焦新兴领域,开展深度思考,全力布局“5+X”新赛道,推动战略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