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日讯(记者宋磊)“自1970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每10年平均升高0.17℃。”“过去的六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年。”应对环境异常变化,近年来,无废城市建设正在我国深入推进。6月2日下午,2023年“武汉生态环保高校行”暨武汉生态文明大讲堂·院士讲坛活动在武汉工商学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作了“绿色低碳视角的无废城市建设”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作“绿色低碳视角的无废城市建设”主题演讲。 记者刘斌 摄
王焰新在讲坛中介绍,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博士保罗·帕尔默首次提出“无废”一词。2010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为世界首个官方设立“无废”目标城市。2022年12月14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3月30日为“国际无废日”。
“无废”就是城市完全不产生废物吗?王焰新纠正了这一误解,他指出,无废城市建设并不是主张“不产生废物”,也不是主张“一烧了之”或“一填了之”,“无废”引导人们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以模拟可持续的自然循环模式,将所有废弃材料都设计成可供其他过程使用的资源。“‘无废’要求系统地设计和管理产品及其生产工艺,避免和减少原材料使用量、废物产生量,减少原材料和废物中的有毒物质,保存或回收所有资源,而不是以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处置废物。”
“减污、降碳是建设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需要努力提升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王焰新介绍了几种低碳技术:广泛运用氢能,取代传统能源;通过热解技术,可以将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油、气、碳等产品,实现废物资源化;使用堆肥技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实现有机物的分解转化,形成以腐殖酸和矿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肥料等。
“2020年,全国产生约7000万吨磷石膏,这些磷石膏在建材领域运用大有可为。”王焰新介绍,近十多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磷石膏综合运用课题组通过自主研发新技术,已经实现磷石膏“变废为宝”,成功生产出无纸面无纤维高强磷石膏板,让磷石膏完全替代高碳材料进行建材生产,实现减碳。“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无废城市,我国双碳目标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一个40年绿色产业风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