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环保企业 解决城市难题——筑微科技:污泥处置行业的“破壁者”
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讯(通讯员:卜家琪)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濯濯清流向外排放,原本水中的污染物哪去了?
它们大多变成了“泥”,以一种泥水混合物的形态,存在于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最底部。
如何安全处置这些污泥,是各大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难题。
目前,浙江筑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筑微科技)在株洲的首条污泥处置生产线投入试运营1个多月,利用其独有的专利技术,可一次性将污泥含水率降至40%左右,同时杀灭污泥中原有的病菌,将重金属等污染物处理至达标范围。处理后的污泥,不仅可以直接用作营养土、回填土,还能用于制作生物质燃料棒。
2小时让稀泥变“干沙”
9月5日上午,一辆满载污泥的大卡车开进筑微科技生产车间,过磅称重之后,污泥被倒入下沉式储泥池。
盖板放下,设备启动,稀泥变“干沙”的神奇“魔术”,自此开始。
污泥被倒入地坑式储泥池后,首先进入储泥罐、调理罐,加入药剂反应后,被送入板框压滤机压滤脱水,脱水后的污泥直接掉落至下方的传送带,在向前传送的同时完成破碎、堆存。
全程不见污泥落地,用时不足2小时,原本含水率达90%以上的黏稠污泥,就变成了含水率在40%左右的“干沙”。
高明的“魔术”看起来简单,但却总是隐藏着自己的核心机密。
筑微科技负责人程艳介绍,常规的污泥处置,一次性脱水率最高只能做到70%左右,关键难点,在于污泥之中有一种叫做“水孢体”的结构。“水孢体”表层有一层胶状保护膜,常规的处置方式,不能将这层膜击穿,“水孢体”内部的水分子无法排出。为什么一些污泥摊晒至表面干裂,内部还是一滩稀泥,原因就在于此。
筑微科技成为首个“破壁者”,他们独家研发的调理剂,解决了这一难题。
程艳指着一个红色罐体介绍说,调理剂按配比与污泥均匀拌和之后,就会在里面发生化学反应,原污泥的“水孢体”结构被迅速打破,有机污染物在化学反应中被消耗,重金属被浸出。
“这就是最核心的环节,简单、高效。”程艳介绍,经过上述处理流程,污泥可减量60%以上,因为在处置过程中杀灭了病菌,并将重金属等污染物稳定在达标范围,这些处置后的污泥,不仅可以直接用作营养土、回填土,还能用于制作生物质燃料棒。
补齐株洲污泥处置短板
程艳是石峰区人,在外创业已有20余年。
回到株洲,源于去年天元区在长三角的一次招商引资活动,更在于株洲本身对污泥处置的现实需求。
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天元分局局长文红武介绍,此前因为南郊垃圾场的存在,污泥填埋尚有去处。但随着南郊垃圾场的封场,以及当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清淤,大量的城市污泥给生态环境监管带来挑战。
“倒进市政管网后,要么就入港入江影响水质,要么就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威胁其正常运营;倒在城郊偏僻处的空地,不仅散发恶臭,还对土壤造成污染。”文红武介绍,去年以来,仅天元区就查处近10起污泥随意倾倒案件,倾倒主体基本为疏通清淤公司。
文红武介绍,每一个接受处理的案件当事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该往哪里倒?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是污泥处置方面的“优等生”,其污泥在厂内脱水处理后,主要送至水泥生产企业,利用其回转窑协同处置。
但受行业市场低迷影响,协同处置污泥的水泥生产企业,今年有近40%的时间处于停产状态,造成大量污泥在污水处理厂积存,严重影响其正常运转。
“株洲亟需补齐污泥处置的短板。”文红武说。
瞄准全国污泥处置市场
从浙江回到家乡,筑微科技不只是为解决株洲污泥处置的当务之急,瞄准的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污泥处置市场。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河湖及市政管网清淤产生的污泥、工业油泥以及化粪池的粪渣,我们都能处置。”程艳介绍,除了天元区的这条生产线,他们在浙江舟山、宁波等地,已有6个同类项目在运营,日处置污泥1000余吨。
体量虽然不大,但筑微科技凭着独有的技术优势,在业内正声名鹊起。
试运营1个多月,天元区的这条生产线已经接待了来自温州、广州、深圳等地的10多个考察以及寻求合作的团队。
“就目前来说,天元区的这条生产线,还只是一个示范展示项目。”程艳介绍,将独门技术带回株洲,公司要走的是技术+项目+产业化的路子。
在她的计划里,调理剂、污泥处置生产线各设施设备的生产,以及污泥处置全过程的运维,都是全新的市场版块。
“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把公司总部从浙江宁波搬回株洲。”程艳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