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环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包括地球局部和整体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及圈层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的质量分布和迁移、大地测量在空间利用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长江中游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及湿地演化与修复等。研究所设有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实验室、计算与勘探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导航部和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等研究室(站)。
研究所是国务院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点,“固体地球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博、硕士学位培养点,“测绘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研究所具有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湖北省天文学会、湖北省自然资源研究会挂靠单位,并与欧、美和亚洲国家及地区的二十多个研究所或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正以新的姿态立足地学前沿,推动学科发展,在满足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方面做出应有贡献。(有关数据资料截至2018年4月)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已走过六十年的奋进和辉煌历程。建所以来,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研究所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等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开发了一批高技术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基础理论研究、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基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重大问题,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改革科研体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原始创新、引领学科发展,不断推动研究所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目前,研究所正以崭新的姿态,按照“服务国家需求,攀登测地高峰”的办所方针,不断加快推进实施研究所“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创新发展,努力把研究所建成为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发展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我们真诚期盼与更多的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合作,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所工作,并欢迎有志青年来所攻读学位,共同推进研究所的创新跨越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分子与精密测量物理、核磁共振、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以及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大优势方向。
精密测量院拥有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武汉磁共振中心、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导航部、中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分析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共建单位)等国家级平台,中国科学院原子频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洪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院级平台,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波谱探测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原子钟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源污染防治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
精密测量院现有职工600余人,包括许厚泽、叶朝辉、孙和平、刘买利等4位院士、1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位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正高级科技人员中,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占比超过60%。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测量院现设有物理、化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3个一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应用数学、基础数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自然地理学等12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测绘工程等3个专业硕士培养点。设有数学、物理、测绘科学与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展望新时代,接力新征程。精密测量院将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创建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中国科学院在湖北省设立的首个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和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在核磁共振波谱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数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高水平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基础理论研究、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建立是中国科学院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的具体举措,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于2017年9月开始筹建,2019年5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准精密测量院成立,9月创新院正式挂牌。自筹建以来,精密测量院坚决贯彻执行院党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融合”与“协同”院内外创新资源,不断取得新成效,发展态势良好。
展望新时代,接力新征程。精密测量院将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分子与精密测量院物理、核磁共振、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以及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大优势方向,积极创建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
携手科学情,同筑精测梦。精密测量院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指导、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兄弟单位和国内外同仁的大力帮助。我们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加盟我院,参与合作和交流!同时,欢迎莘莘学子来我院攻读学位、施展才华。让我们怀着一颗科学敬畏之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携手共进,抢抓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努力创造精密测量院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