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李路明还担任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和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的重任。在这两个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也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1983年至1986年,他在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勤奋学习,汲取知识的甘霖。随后,他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踏入了清华大学的殿堂,在机械工程系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岁月。1991年,他荣获学士学位,紧接着又于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研究能力。
毕业后,李路明教授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无损检测教研室担任副主任和讲师,后来晋升为副教授。他的学术成就斐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目光。1999年,他远赴英国萨里大学担任合作研究访问学者,与国际同行交流学术思想,拓宽了视野。
回国后,李路明教授继续深耕学术领域,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自动化所副所长、教授,以及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成果丰硕,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1年,李路明教授开始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系主任,领导学院在航空宇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12年,他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为我国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长的岁月里,李路明教授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引领学院不断迈向新的高峰。他的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李路明教授当选为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并继续兼任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他以身作则,积极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清华大学的未来描绘出更加宏伟的蓝图。
2023年,李路明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同年12月,他正式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肩负起引领学校迈向新征程的重任。
李路明教授率领着一支精干的科研团队,深耕于航天医学工程与神经工程这片广阔的科研天地。他不仅将载人航天的高端技术巧妙运用于医疗器械领域,更是勇敢开辟了神经调控这一前沿研究方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成功研制出了首个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植入式脑深部刺激器——脑起搏器,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具备设计、生产及临床应用脑起搏器的国家。
李路明教授不仅止步于此,他还发明了碳纳米植入电极、脑起搏器软件重植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构建起了与脑起搏器紧密相关的神经调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为我国的神经医学工程领域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载人航天重大工程方面,李路明教授同样贡献卓越。他围绕航天员选拔、训练、医监医保等多个关键环节,开展了深入的系统研究。他发明的模拟发射超重负载的胸腹部柔性加载方法,为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成功助力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此外,他研制的神经肌肉刺激仪、航天员质量测量仪等一系列先进设备,更是装备于“天宫一号”,并在“神九”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任务执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学术领域,李路明教授同样成绩斐然。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官网数据显示,他共发表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检索文章30多篇,EI检索文章80多篇,充分展示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同时,他还申请专利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美国专利2项,已授权专利35余项,为我国航天医学工程和神经工程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承担项目方面,李路明教授主持了20余项研究课题,涉及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层面。他的科研项目不仅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还为我国航天医学工程和神经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荣誉方面,李路明教授更是收获满满。他荣获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专利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首届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等众多殊荣。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辛勤付出的认可。
总之,李路明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国航天医学工程和神经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段科研传奇的书写,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