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破局之路!
每晚10点,关注我了解更多设计院的故事!
编辑|还是叫XX吧
来源|粉丝投稿
我一直认为行业的发展靠顶层,而变革来自你我之间。
写了那么多设计院的故事,我也在思考,当下的设计行业,还有路可走吗?
顶层在几年前给的答案如下:
1.搞总承包,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
2.搞全过程咨询,延伸产业链,提高毛利润;
3.搞全民经营,由技术密集转变成劳动密集+服务业。
在这样的思路下,的确造就了一批“越来越强”的巨无霸。
但画图匠的生活,却好似愈发得水深火热。
强如电建华东院,照样涌现出一批“老子从华东院辞职了”的代表。
不是给的不够多,而是付出与收获确实没有性价比。
这里的收获,不单单指收入,还有尊重和未来。
那么,设计行业该如何破局?
除了转行,画图匠又该如何改变内卷的现状?
带着类似的问题,我跑了很多地方,珠三角、京津冀还有苏南和苏北,有幸和多位读者进行了线下交流。
大家的想法出奇的一致:
大型项目上,沿袭苏联那套模式,依托大院向前冲。
小型、微型、碎片化项目中,打破信息差,让行业回归服务业本质,实现业主与设计之间的双向选择。
如此这般,才能让设计师的地位回归正轨。
这其中,有一位清华毕业的读者,已经开始尝试打破行业桎梏,打造让设计扁平化的平台——共点建筑。
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获益颇多。
今天仅以此文,归纳总结大家的智慧,提出我对设计行业破局之路的看法。
风起青萍之末,颠覆行业,希望从此开始!
一、卷得要死
身处设计院,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卷”。
这是自上而下的,领导们卷项目,员工们卷证书。
在蛋糕日益缩小的当下,设计院也好、画图匠也罢,习惯性得把行业的压力转嫁到自身。
似乎只有压榨自己,方能找到出路。
扪心自问,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有过一段时间,只有不停学习考证,才能让焦虑迷茫的自己有些许心安(说中的记得自觉点赞)。
而注册证,更像是自己给自己画的饼,必须得有,但不知何时(如何)能吃到。
至于设计院。
去年,堂堂市政八大院之一的某综甲院,为了500万的项目,不惜串标。
营收百亿级别的设计院,盯着500万的项目,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损人不利己。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院,早就不顾形象,向“下沉市场”张开了血盆大口。
基于此,设计行业的破局之路,一定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切实提高画图匠的收入
劳有所获,积累的项目经验应当与收入成正比,回到越老越吃香的正轨;
2.规范市场
打破信息差,杜绝大院扰乱秩序,让小业主(项目)找到最适配的设计院(师)。
而这,正是共点建筑希望实现的:
二、亏得底掉
如果只要卷了,就能挣钱,那还不至于说行业是畸形的。
当下设计行业的痛点在于,画图匠起早贪黑氪图纸,年底产值一算还是负的!
这就涉及到了设计院经营的成本管控。
4月份,我曾提到如雷贯耳的上海Tj设计院降薪,当时投稿人说起该院人均产值仅仅50万。
这一说法,引起了评论区的热烈讨论。
很多没在大院里的读者无法理解,人均产值50万,老板不应该挣得盆满钵满吗?
诚然只看画图本身,人工成本就是唯一的开支。
如果画图匠一人就是设计院,产值50万,就意味着收入50万。
可一套上设计院的外衣,50万还得赔本。
维护资质需要花钱;维护甲方需要花钱;办公楼需要花钱;请保洁需要花钱......
这就又回到了第一条:“卷得要死”。
那些规模庞大,各项管理开支高昂的大院,卷500万的设计项目还要串标。
就算中了,做到年底,一算产值,画图匠又是“负薪酬”。
越干越多,越挣越少,成了当下设计行业的缩影。
而要打破这种趋势,只能撇开这些巨无霸,打破信息差,实现项目体量与设计院规模的适配。
这正是共点建筑在做的事:
三、回归技术
屁股决定脑袋,希冀既得利益者去改变行业,只会在让他挣到更多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现行体制下走到院长宝座的大师们,关注仕途恐怕多过经营。
更不要说他们的位置早就局限了思路。
跳出中国,以早就度过土木阵痛期的发达国家设计行业发展为例。
项目碎片化、精细化、定制化,设计高端化、自由化、个性化是大势所趋。
这在国内,其实也初见端倪。
以大型项目为例:
前文提到了华东院,诚然,他们在营业额、利润方面所向披靡。
但工程公司化、全民经营体制下,能够搞技术、愿意搞技术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高大上的项目在华东院拿下后,迅速拆分并分包给其他小院。
行业内看不惯又搞不过他们的设计院嘲讽华东院是皮包公司。
但人家就是靠着这样的体制,越做越大。
本质上,华东院也是在做一个平台,所有的项目放到这个平台上,给出一个价格,由适配的设计院去做。
如果把这个平台做得范围更大,更细分一些,就是共点建筑希望要做的事。
1. 中小型设计院能够找到适配自己体量的项目;
2. 大型设计院也不会贪多嚼不烂,为了营业额,做一些不得不亏本的买卖;
3. 有余力、有经验的设计师,能够在平台上找到自己适配的项目,挣点外快,也进一步降低设计院的成本。
真正得做到将设计行业扁平化和项目信息透明化,实现了业主(项目)与设计院(设计师)的双向选择。
至于小型项目:
我认为未来这一块的市场蛋糕很大,也是诸位更能够大显身手的地方。
上文提到,设计项目未来的发展会是碎片化、个性化。
在人民极度富裕的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已然陈旧,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切反应到了私人住宅上。
去年,我看过一篇设计豹分享的文章。
一位在北京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大师,辞职创业了,面向的市场就是京津冀和江浙沪富裕农村的私人建筑设计需求。
建筑师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挣多挣少,全看个人本事。
当然,这样的转变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会很高,设计师不单要负责房屋的建筑设计,还得保证最后的工程质量。
钱,没那么好挣,但也确实挣得多。
回归到本文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个性化服务,对于老板创业是好的,但对于画图匠工作幸福感的提升,还差点意思。
上周,和群里创业的读者闲聊。
他提出,未来普通人创业,还是得做服务业,成本低、风险可控、利润率足够高。
回归到设计行业的变革,我认为也应当回归服务业的本质。
以设计(技术)为龙头,不断提升服务附加值,才能改变画图匠的社会地位,扭转设计低微的姿态。
这在当下的设计院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设计院领导层执行的策略是卷、舔、跪。
但当设计行业开始变革,项目开始碎片化、个性化后,这种境况也许就能改变。
华东院将中标的大项目分包给中小设计院是项目碎片化的一种形式。
将中小项目进一步分解,分专业找到适配的灵活就业设计师,将是这种模式发展的极致。
而这,对于有能力、有经验,却苦于设计院拖累的工程师们,就是绝佳的提升收入的机会。
当这样的平台被建立起来时,设计又将回归技术,有能力有经验的人,会得到更多的业主青睐。
故,身怀绝技,却苦于没有发挥舞台的你,何不点击下方图片,注册共点,创造更多的价值呢?
四、小结
我认为,设计行业的未来是扁平化、平台化的。
设计作为一种产品,撇开经销商(设计院),依托于信息共享平台,做到定制化、个性化将是大趋势。
当个人、小业主的需求不断增长,行业的未来不再只有动辄几十上百亿的巨无霸,更灵动、更特色的设计需求将会涌现。
而那时,经历过众多项目洗礼的设计师们,才真正到了“越老越吃香”的时刻。
共点建筑的愿景,就是要实现设计行业的变革。
打破死循环,让设计回归正轨,让技术重获尊重!
如果你想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你想推动行业的变革;如果你想推翻高高在上的吸血鬼们。
请顺手注册共点建筑平台,汇聚千万人的力量,打破这该死的行业下行!
风起青萍之末,颠覆行业,也许就此开始!
以上,觉得文章不错,烦请顺手转发、点赞。
不求立刻改变行业,能帮助大家增加些许收入就好。
点赞、转发、关注,传递设计行业的真实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