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女,1966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至1988年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现青岛理工大学)攻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士学位;
1988年至1991年在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4年获得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4年至1996年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6年入职哈尔滨工业大学,担任副教授;
1997年11月至1998年4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9年9月至2000年3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0年9月至2001年1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做高级访问研究员 ;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教授;
2019年带领“城市工程结构抗灾韧性与智能防灾减灾”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9年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202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综述
李惠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对结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系统、试验、算法、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1997年率先将被动耗能减振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中;2000年以来,系统发展了地震损伤自监测与自控制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土木工程结构;2003年与欧进萍院士合作,在中国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统一设计方法;2004年牵头和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二个磁流变液智能阻尼减振系统的工程应用,是国际土木工程领域发现并揭示负刚度控制现象的三人之一。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发展了基于SMA和碳纤维的损伤自感知与自修复两种智能土木工程结构;研究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牵头和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量使用光纤传感器的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建立了大跨斜拉桥健康监测系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Benchmark模型;项目的有关成果已经在国家游泳中心(2008奥运会)、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山东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等大型结构上得到应用。在智能与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方向,在中国国内外首先提出并系统研究了纳米机敏混凝土及其多功能特性(压敏特性及其机理、力学性能及其机理,耐久性及其机理);发展了机敏混凝土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建立了约束高强混凝土统一本构关系;提出了以钢管混凝土叠合柱为核心的新型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系统研究了该类新型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立了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截止到2023年6月,上述成果已经在20余栋高层建筑上得到应用,并编制了高强混凝土叠合柱设计规程。
科研项目
截止到2023年6月,李惠主持研究或完成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探索项目,1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1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交通部西部建设科技计划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标准制定
李惠主编参编多部国家与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如《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建筑结构风振控制技术标准》《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英文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科研专利
获奖证书
截止到2023年4月,李惠获国家发明专利53项、软件著作权13项。
社会任职
李惠先后担任亚太智能结构技术研究中心网络(ANCRiSST)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结构健康监测(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等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结构控制与监测世界大会(WCSCM)等多个国际会议大会主席。
评价
在李惠一系列荣誉和奖项背后,不仅是她对大型土木工程的挚爱,更是把国家桥梁安全系于心中的责任与担当。被中国国内外学者广泛评价为“结构健康监测数据科学与工程的开创者”。
在李惠一系列荣誉和奖项背后,不仅仅是信念的坚守,更有一份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