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硫杆菌对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机制的影响
- Analysis on the Bioleaching Mechanism of Heavy Metal in Sludge by Composite Thiobacillus
- 张弛, 马青兰, 王增长, 曹秋芬
-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3年35卷第5期 页码:19-24
- DOI:10.11835/j.issn.1674-4764.2013.05.004
-
纸质出版日期:2013-10,
收稿日期:2013-01-09
-
引用本文
阅读全文PDF
扫 描 看 全 文
污泥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其性质复杂、毒害性持久,污泥中的重金属处理更是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重要课题[
1 材料和方法
1.1 污泥样品
研究所用污泥取自太原市河西中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以及冶峪化工厂污水站的浓缩污泥,将二者混合作为本试验用原始污泥。污泥重金属含量的测定采用王水高氯酸氢氟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此方法是近年来对污泥生物淋滤的研究者通用的方法,其测定结果可靠度较好。经测定,试验用污泥的基本性质见
检测指标 | 有机质/% | pH | 含水率/% | Cu/(mg·kg-1) | Ni/(mg·kg-1) | Zn/(mg·kg-1) | Cd/(mg·kg-1) | Cr/(mg·kg-1) | Pb/(mg·kg-1) |
---|---|---|---|---|---|---|---|---|---|
数值 | 49.7 | 7.3 | 78.6 | 938.2 | 431.9 | 865.3 | 41.4 | 272.5 | 269.5 |
1.2 试验用菌种
试验菌种的主体是复合硫杆菌,其组成为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简称T.t)与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T.f)混合菌液,试验所用的氧化硫硫杆菌与氧化亚铁硫杆菌,是在新鲜浓缩污泥中添加硫粉底物进行预培养,再经过重复接种加富培养获得的,试验时采用体积比2%T.t+20%T.f的接种量。另外配合加入课题组开发的MT基因工程菌(pGEX-ZjMT-B)接种液作为对硫杆菌淋滤的促进菌种(3%接种量)。试验所用的MT基因工程菌是采用金属硫蛋白基因工程菌(pGEX-ZjMT-B)为基本菌液,经过耐酸性驯化后,得到耐酸型MT基因工程菌,作为对硫杆菌淋滤过程的协作菌种。
1.3 污泥生物淋滤去除率及pH变化规律试验
为了考察所用技术在处理实际污泥时的效果,试验过程未采用灭菌处理,但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以对比未添加混合菌时的处理效果。通过试验对“空白对照组”与“添加混合菌组”分别对重金属的去除率进行了对比。空白对照组的试验条件为:不添加混合菌,也不添加菌群生长所需的底物。试验在同等条件下重复3次,取3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pH变化情况是影响污泥生物淋滤效果以及重金属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对接种混合菌与未接种混合菌(空白对照组)条件下污泥淋滤体系的pH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试验。空白对照组的试验条件为:不添加混合菌,也不添加菌群生长所需的底物。
1.4 污泥淋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规律试验
通过检测污泥中各种重金属元素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情况,间接分析淋滤机制。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测定方法,参考了改进的顺序浸提法[
重金属元素 | 交换态/% | 吸附态/% | 有机结合态/% | 碳酸盐结合态/% | 硫化物结合态/% | 残渣态/% |
---|---|---|---|---|---|---|
Cu | 8.1 | 11.5 | 15.9 | 8.4 | 45.2 | 10.9 |
Cd | 16.4 | 14.7 | 13.3 | 9.9 | 34.1 | 11.6 |
Ni | 11.8 | 10.3 | 12.1 | 6.3 | 31.3 | 28.2 |
Zn | 14.1 | 7.7 | 22.1 | 34.2 | 9.9 | 12.0 |
Pb | 12.0 | 10.8 | 12.6 | 24.7 | 20.4 | 19.5 |
Cr | 7.1 | 7.8 | 33.7 | 9.3 | 14.6 | 27.5 |
在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变化情况每天定时检测,作为机制分析的依据。
2 结果和讨论
2.1 污泥生物淋滤去除率及pH变化规律
混合菌接种组、空白对照组对污泥重金属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见
1 接种混合菌情况下的淋滤效果
2 对照组的淋滤效果
由
接种混合菌与未接种混合菌(空白对照组)条件下污泥淋滤体系的pH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
3 污泥淋滤体系的pH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由
淋滤过程中的pH值既是淋滤过程的影响制约参数,又是淋滤过程中的表现参数,它关系到氧化硫硫杆菌(T.t)与氧化亚铁硫杆菌(T.f)的生长增殖情况,也关系到重金属淋滤过程中各种化学形态的转化情况。
整个淋滤过程中的pH值下降与否取决于以上几种反应的组合效果。pH值的降低速率越块,pH值降低幅度越大,说明生物淋滤作用越强。添加混合菌与不添加混合菌时pH变化结果的差异间接证明了添加混合菌对淋滤效果确有促进。
2.2 污泥生物淋滤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规律
虽然污泥的性质复杂,但通过顺序浸提的方法,可以测得污泥的6种形态:交换态、吸附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交换态重金属含量比例的增加值,可以反映出淋滤后重金属去除率的变化规律。只要在污泥淋滤过程中,定时取出一定量的污泥样品进行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就可以得到淋滤过程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规律,籍此可以间接推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生化机制。
一般将污泥淋滤机制[
4 Cu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5 Ni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6 Zn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7 Cd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8 Cr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9 Pb在生物淋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由
由
由
由
由
由
由Cr、Pb的转化规律可以看到,有机物型与弱碳酸型的重金属元素在生物淋滤过程中,均可表现为混合机制,但其规律是不同的。需注意,不同城市的试验污泥,其成份是不同的,其淋滤过程中的化学形态转化特征也是有差异的。
3 结论
对污泥重金属生物淋滤过程中的重金属形态转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各种重金属在淋滤前后的化学形态转化规律对相应的淋滤机制进行了归类。判断其淋滤机制的依据包括以下3个方面:1) 原始污泥化学形态比例;2) 主导因素(何种化学形态的转化量对交换态的增加量贡献最大);3) 可忽略因素(某种化学形态的转化量对交换态的增加量贡献小于15%)。
试验结果表明,Cu、Ni、Cd的生物淋滤是以直接机制为主的,Zn的生物淋滤过程是以间接机制为主的。Cr、Pb的生物淋滤过程属于混合机制,但其规律是不同的,Cr的有机结合态的转化贡献是其主导因素,Pb的碳酸盐结合态与硫化物结合态同时发挥着转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