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静娴

见到刘建教授的那天,他正与其他几位教授开会讨论如何做绿色建筑研究。绿色建筑,这是刘建下一步打算研究与科普的方向。不久前,他的“海绵城市理念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科研课题刚结题,他参与的深圳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也以高分通过了国家的考核。
┃建设海绵城市夯实科普基础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所长、深大教授、硕导……在刘建的众多头衔中,他非常看重一个身份——科普工作者。从1985年开始,刘建就开始做科普相关工作。当时,作为水利部能源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工程师的他,更多的是把国外的新技术与研究成果引入国内。比如,我们现在在水利工程中常见的碾压混凝土(RCC),就是由他最先从国外引入本土的。2004年受聘到深圳大学任高校教师后,刘建开始系统地进行科普工作。
2016年,深圳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众多的考核标准中,有一项是需要一定的市民参与。但那时,海绵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概念,于是刘建就承担起了科普工作。3年多来,他一直在市科协和市海绵办共同主办的海绵城市系列科普活动做主讲老师,向市民普及海绵城市知识。2019年12月,深圳超额完成了国家对海绵城市的要求,以高分通过了海绵城市建设评比。“这一成绩,离不开科普工作者的付出。”刘建说。
┃深圳在科普方面要做尖兵
在深圳扎根16年的刘建目睹了深圳这些年来在科普教育上的点滴变化。刘建认为,深圳的科普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市民科学素质普遍偏高。目前深圳的科技类企业有7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万家,科技工作者超过百万人。“这些都是直接推动深圳科技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刘建说。
但刘建也坦言,“想要真正把科普推广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方面家长不重视,青少年的课程压力大,科普活动往往变成了任务,大家被迫参加。“但这一局面从今年开始有望得到改变。”刘建说。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实行科普教育学分制。刘建表示,这会让越来越多人主动参加科普活动,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另一方面,刘建认为,深圳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展品等“硬资源”仍有待完善。他建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部分事业单位应当将其列入科普资源名录的场所,鼓励高精尖企业在不影响工作下,向公众开放进行科普教育。
5月8日,深圳市科协与深圳商报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建深圳科普传播矩阵。得知这一消息,刘建表示十分高兴。他说,利用媒体资源可以扩大向公众传播信息的纬度,开放报社让青少年参观等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媒体工作,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