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伙在沙漠种植万亩水稻!拿下3亿投资,被称为第二个袁隆平
引言
朱柏庐曾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呼吁后人珍惜粮食。生产粮食的过程艰辛又耗时良久,而为民众提供粮食供给的劳作者,值得我们的敬重。在这些勤勤恳恳劳作的人中,不乏拥有开拓精神的人士,譬如袁隆平,他让水稻的产量得到质的突破,而一中国小伙在沙漠种植万亩水稻!拿下3亿投资,被称为第二个袁隆平。
在沙漠里种植粮食,想象中就难以实现。沙漠带给人的认知往往是一望无际,满目荒凉,很少出现绿色植物,而天盖地的不是生命的希望,反而是压迫性的死亡危机,因为除却沙子之外,在沙漠中最常感受到的只有耳边的风。一般人如果在沙漠中迷路,失去了水源和食物的供给,生存会成为难题,但沙漠并非是不能利用的。
事实上征服沙漠的想法千百年来未曾消退,沙漠地域辽阔,如果能够将其开发好,种植花卉甚至粮食,将会让人类受益。但是这更像是一种“奇迹”,因为沙漠内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水源,很难让植物在这样贫瘠的地貌上生长。然而事在人为,期待和现实间相隔的是实际行动,2013年,腾飞团队开始寻求能种植水稻的沙漠,将目标放在了科尔沁沙漠上。
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
科尔沁沙漠的演替进程,科尔沁沙漠原本的面貌是一片绿洲,经过了沙化后才演变成了沙漠模样。但是沙漠下面仍旧保留着丰富的地下水物质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水稻成长,也因此成为腾飞团队的理想目标。就调查结果来看,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达到3万亩,这些先天条件实际上为实现目标提供了基础。
但是如何利用先天条件也是一个难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种植环境,成为了沙漠种植水稻的关键点。影响水稻成长的还有外部条件,譬如沙漠的自然环境比较干旱,水分没有完全吸收时就会被蒸发,留住水分对于水稻的成长大有裨益,也是腾飞团队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团队拿出的应对方式是,专门研发了一种拱形发薄膜支架,能够让水稻保持充足湿润。
除去留下水分外,还需要为水稻解决防风问题,沙漠的风沙也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一个原因。如果防风的效果太差的话,不仅影响到水稻,还会降薄膜支架一同吹走,因此防风问题也需要解决,水稻两侧的防护林就成了重中之重。而水分和防风两个问题解决后,其他的问题也就不难控制了。
第一期的水稻投入面积并不高只有500亩到了二期就有5000亩,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原本黄沙漫漫的沙漠中生出一片绿荫,这份生机和渴望代表着团队努力的方向对了。而腾飞率领团队一次次扩增并推动研究,实现了在沙漠种植水稻的梦想,而这个项目也获得了不少人看好,为腾飞拿到了一笔3亿元的投资,让他离未来的目标更进一步。
腾飞种植水稻的壮举让人震撼,虽然展现在多数人面前的是硕果累累的收获,但是在挑战自然的过程中究竟吃了多少苦,这些只有腾飞团队才能够懂得。毋庸置疑的是,通过这次努力,给利用沙漠提供了良好的模板,证明沙漠在条件适宜下可以用来种水稻。而他们从设想到钻研、行动乃至成功的过程,也在激励着更多人,但是我们也要从腾飞团队的科研态度中获益,在解决问题时要找准方法,如此才能更接近成功。
参考文献
《朱子治家格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即删除,谢谢!
来源 :https://www.sohu.com/a/782010918_1216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