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市举办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成果展,向市民集中展示了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成绩单。
自2021年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中山市致力于推动工业、农业绿色发展,危险废物安全管控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无废”理念也已逐渐融入市民生产生活。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今年是中山市“无废城市”建设攻坚之年,未来如何继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厚植“无废”理念,打造“无废城市”的本土样本?
近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修复中心主任杜建伟表示,目前中山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的诸多探索值得肯定。他建议,下一步中可巧用“无废”媒介、厚植“无废”文化、塑造“无废”典型,加强制度引领、“以智管废”、推动“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等,让“无废城市”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修复中心主任杜建伟。
智慧赋能,创新模式
“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可圈可点
自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中山注重智慧赋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出针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环境监管的“预警监管+帮扶指导”新模式等创新举措,并在全国率先提出“环保共性产业园”。
其中,在智慧赋能“预警监管+帮扶指导”新模式方面,中山建成搭载智能预警模块的市级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开展数据预警分析,智能识别危险废物出入库异常、超期贮存、逾期申报等异常行为和风险点。

中山市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
“中山还开发了‘中山固废APP’,联合信息化平台延伸危险废物监管末梢,实现全域小微企业功能性监管,有效拓宽危险废物监管覆盖面,相比现场规范化评估效率提高近5倍。针对企业危险废物管理主体意识薄弱问题,中山打造固体废物线上‘环保管家’新模式,对企业开展精准帮扶。这都是中山采用科技手段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可取之处。”杜建伟说。
在“环保共性产业园”模式作用下,中山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固废管理难题。通过构建环保共性产业园,整合了“小散乱”的中小微企业,从源头破解传统产业园“生产低效率、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困局,解决辖区“散乱污”问题以及中小微企业污染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收运难问题。

中山打造的环保共性产业园。
以中山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打造典型“环保共性产业园”为例,目前已有40多家表面处理企业入驻,形成集中生产、统一收集和高效处理模式。同时,为园区周边企业提供一般工业固废配套服务,带动辐射周边产业集群共建共享共赢,为全国全省环保共性产业园打造了示范标杆。
杜建伟认为这些举措都是中山“无废城市”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他表示中山打造“减废 减排 减碳”三协同的“无废工厂”建设模式、价格调控助力厨余垃圾高效分类收运与资源化模式等行动都值得肯定。
塑造典型,厚植文化
拓展“无废城市”建设朋友圈
2023年,中山市通过打造“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推出“无废”IP形象、组织开展系列以“无废”为主题的活动,让越来越多市民开始关注“无废城市”建设。
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中,中山市高度重视青年后备力量储备,加强年轻骨干力量培养,组建了“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形成了集专业性、年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无废”青年文化先锋队行动模式。

中山市“无废文化”青年先锋队授旗仪式。
“通过青年力量的积极参与,推动多样化‘无废城市细胞’培育,为组建专业的‘无废城市’建设后备力量树立了标杆。”杜建伟说。
杜建伟认为,下一步中山市还应进一步增强“无废城市”“无废文化”等概念的知晓度,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拓展“无废城市”建设朋友圈。
他建议,中山要巧用“无废”媒介,打造全方位氛围式宣传矩阵,利用全媒体平台,结合城市、镇街、社区等多地域的公益广告宣传,发布有关“无废”的新闻报道、专题访谈、公益广告,开展各种参与度高的趣味活动、建设成效宣传等,引导公众认识了解“无废城市”,厚植“无废文化”,培育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他表示,中山还要注重塑造“无废”典型,提升公众获得感荣誉感,比如可以在市政府、镇街、社区等网站上设立荣誉榜,公布典型案例,对在“无废城市”建设中表现出色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公开表扬,塑造“无废”典型。并通过媒体,对典型案例、先进个人进行专题报道,提高公众对于“无废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增强公众荣誉感和参与热情。
制度引领,科技加持
驱动固废治理能力再升级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杜建伟从制度引领、信息化建设、“无废城市细胞”打造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中山下一步应当如何推进固体废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在制度引领方面,他认为,下一步中山市要加快推动《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落地实施,完善智慧管理平台功能并强化应用,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构建跨领域跨行业固废增值循环利用体系,同时要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无废城市方案”“固废污染防治条例”深入落实,各方面紧密协作,使中山市固废环境管理工作步入“快车道”。
中山市工业企业数量超万家,医疗机构超过1000家,要管理的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或主体数量非常庞大。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杜建伟建议,中山应“以智管废”,用好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建成的固体废物管理智慧平台,提高相关固体废物的智慧管理水平,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进一步结合大语言模型等方法,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平台。
此外,他表示中山还应加强“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打造“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无废机关”“无废校园”“无废社区”“无废公园”“无废文旅”“无废赛事”等多样化“无废城市细胞”。

“无废园区”“无废工厂”授牌仪式。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借鉴经验,丰盈自身
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再提速
目前,“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全国众多试点城市铺开,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被列为试点,探索推出各有亮点的“无废城市”建设举措。
杜建伟认为,中山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优秀举措,以“他山之石”助推本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方面,杜建伟建议中山可以借鉴江门等城市的经验做法,如江门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从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多个柑肉资源化利用项目,构建“无废陈皮产业链”,完善了新会陈皮特色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附加值、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在管理革新、突破桎梏方面,杜建伟建议中山可以借鉴深圳经验,创新监管手段,系统构建全程覆盖、精细高效的监管体系。深圳投入1.58亿元全面建成智慧环保监管平台,针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对象建立GPS+视频全覆盖、全过程智慧监控体系,此举形成全链条闭环执法监管,大幅提升执法监管效能,执法人员需求缩减80%,同时提高企业抽检比例,有效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在湾区合作、示范带动方面,杜建伟引用了澳门的案例。澳门打造了中建澳门长者公寓EPC项目“无废工地”。“该项目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废弃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创新探索,以装配式的环保方式施工,引入了新型模板系统技术,强化源头减废,并整合内地、澳门、香港三地人才优势,收集数据核算碳排放量,持续识别减碳机会。”杜建伟说。
“无废城市”建设通过废物减量和资源利用率提升,不仅可以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城市吸引力、营商环境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杜建伟表示:“中山要多维度构建良性循环,实现‘无废城市’与高质量发展双赢,通过政策引导与立法支持、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与应用等手段,提升‘无废城市’建设水平,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无废城市’样本。”
【撰文】苑世敏
【作者】 苑世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183648104452842&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18364810445284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