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科研实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代表了学术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折射了国家创新能力。
每所高校都在为此倾尽所有,众人提及较多的ESI全球排名,正是衡量这些成果的重要体现。
这种背景下,榜单更新牵动教育界的神经,被视为特定领域的“奥斯卡”。
比如最近发布的7月排名,引起了无数关注者的热议。
国内教育领航者“清北复交”,常年保持名列前茅之位,没想到这般格局重新打破。
至于各位关心的第一名,其实是一所“双非大学”,接下来咱们进行详细解析。
01.清北复交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界的魅力标签,即清华、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
四所高校象征着学术卓越、科研创新,共同承载着推动科技进步的伟大使命。

但在本次排名中,只有清华、上海交大处于前列,另外两所分别位列第五、第八。
即便如此,这也不足以成为否认实力的依据,毕竟不同机构评比参考标准有所不同。
各位明确一个概念,ESI排名主要是评估大学的科研水平。
主要依据是论文数量、被引用频次等等,可能更侧重于结果,从而忽略掉特色优势。
清华以工科闻名,北大以人文著称,各类成果时有出现,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学子。
复旦和上海交大亦不例外,特别是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单凭这一点就值得肯定。
说得现实一些,城市意味着资源,什么样的企业能立足于此地?
集团、上市公司等,只要你的能力出色,随便一份offer,都可能改变你的命运。
如此出众实力面前,你的质疑从何而来?
话说回来,我反倒认为这是一种机会,高等教育界从来不怕竞争,因为本质是良性。
对于上述高校来讲,将会激励自身更加注重创新质量,共同推动科研事业向前发展。
02.苏州大学
苏大位于江苏省会城市,作为一所极具文化底蕴的大学,本次排名位列第22名。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看起来好像中规中矩,难道有什么提及必要?只因是211大学。
凭借自身实力,领先众多985高校,这并非戴“有色眼镜”,毕竟现实情况摆在眼前。
从某种角度去看,这标志着自身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崛起。
细说领域,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等,几乎全部都是科技前沿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在生物医药、纳米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入。
相关研究成果时有公布,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不过受益的永远是学生,包括张雪峰曾特别举例: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苏州产业园,薪资高前景广阔,毕业五年能在新一线买房。
在我看来,这才是重中之重,说专业可能大家感觉不到,说就业绝对感同身受。
与此同时,苏州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教育,与多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
比如南洋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截止今年5月,共计30多个地区200余所高校。
对于这里的在校生,学术视野必然是维度级跨越,未来走向真可谓“一片光明”。
当然落脚仍然是录取分,苏大今年在山西理科一批A段普通类划到了573分。
03.中国科学院大学
很多朋友们在看到标题时,内心就已经有答案了,“双非”正是对其最大的暗示。
没错,榜首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作为科研领域的顶尖代表,依靠深厚的科学研究背景,在行业内取得了广泛认可。
一方面位于北京,另一方面直属于中科院,集中了整个国家的所有顶级资源。
自创立至今 ,始终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对科学技术前沿进行最大限度突破。
各位细看论文综述、引用次数,几乎就是“断崖式领先”,这足以证实自身实力。
这里可能有人好奇,既然科研如此出色,为什么连“工程标签”都没有?
实际上,国科大2014年才招收本科生,在此之前一直是“国科大研究生院”。
这并非一所大学,自然没有评比资格,即便后来能参加,两个工程2011年就不再新设。
从特定角度出发,还是比较让人惋惜,但这并不能否认国科大的实力。
尤其是师资方面,截止去年12月底,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3186名,两院院士278人。
各位,这是什么层次的领先?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一句:只要你在国科大学习,几乎时刻站在行业领域的前沿。
身处如此学术环境,未来一定能取得更高上限,因为我相信这所学校的实力!
写在最后:
细说此次排名,我认为这是对中国大学科研能力的一次全面审视。
随着更多高校的崛起,各位将会看到一个更加多元、且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
有上升有下降,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儿,因为鞭策促使每所大学都向前发展。
我也期待,国内相关高校在全球科研舞台上,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PS:
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如果你觉得有共鸣,别忘了点赞、转发、评论!
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分享的动力!
来源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72457456776549238%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