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管网”这个污水处理领域的短板问题,《通知》提出“以效能提升为核心,以管网补短板为重点”,“推动建立厂网统筹的城市生活污水专业化运行维护管理模式”等目标,并特别提到“推进雨季溢流污染总量削减”等措施。
这些措施如何落地?目前各地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以“厂网一体化”应对雨季溢流污染,降本增效
北京市在推动“厂网一体化”方面可谓先试先行。早在2010年,北京市政府便将污水管网划归北京排水集团进行管理,为后续厂网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7年,北京排水集团以清河流域、坝河流域、通惠河流域、凉水河流域为界,成立了4家流域分公司。其中,每家流域分公司管理2家—4家再生水厂。例如,清河流域分公司负责清河再生水厂(污水处理能力为55万吨/日)和清河二厂(污水处理能力为50万吨/日)的运营管理。通惠河流域分公司负责高碑店再生水厂(污水处理能力为100万吨/日)和定福庄再生水厂(污水处理能力为30万吨/日)的运营管理。这4家流域分公司的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423万吨/日。
谈及厂网一体化对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影响,北京排水集团生产部部长葛勇涛说,厂网一体化主要可以在三方面发挥作用,即促进污水处理厂水量平衡、实现水位预调、保障水质。
他举例说:“高碑店再生水厂的处理规模为100万吨/日。实施厂网一体化以前,其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而实施厂网一体化后,高碑店再生水厂和定福庄再生水厂之间可以实现水量联动联调,实现两座再生水厂的水量均衡。这两座再生水厂的负荷率均可以实现80%—90%。”
据记者了解,北京排水集团汛期执行“三提前、两跟踪”和“一厂一策”防汛策略。各再生水厂提前预警调度、提前抽升腾容、提前流域调水,密切跟踪天气预报和四大流域降雨情况,预判液位和来水量变化,以科学防汛调度,最大能力处理初期雨水,减少合流制溢流污染,改善汛期北京市河湖水环境质量。
葛勇涛告诉记者:“在水位预调方面,非汛期如果保持管网里的液位非常高,管网会积累很多污泥,容易产生沼气,从而增加管网运行的安全隐患。而在厂网一体化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提前进行低位抽淤,即将管网里的淤泥抽到污水处理厂。比如,在来雨前,提前12个小时降低管网液位,腾出管网空间给雨水,抽出的淤泥可以蓄积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井和污水池里,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初雨溢流污染。实现统一调度以后,我们的污水处理厂既没有超负荷运行,也没有低负荷运行,出水水质就有较大保障。”
此次发布的《通知》也提到,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雨前降低管网运行水位等措施,削减雨季溢流污染入河量。北京排水集团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那么,在降低成本方面,厂网一体、统一调度的运营方式是否能发挥作用?
葛勇涛说:“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经济运行。高碑店再生水厂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定福庄再生水厂。所以我们优先让定福庄厂满负荷运行,其他的污水由高碑店厂处理,以优化运营调度,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再生水厂的降本增效。”
在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条件下,上海探索污水处理厂高峰负荷运行
雨天容易造成水质波动,这是我国水环境改善过程中面临的一道难题,对南方多雨地区来说尤其如此。以上海为例,梅汛(即梅雨季节导致的汛期)和台汛(即台风导致的汛期)持续时间较长,给当地污水处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据统计,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00多万,北京市常住人口近2200万,二者相当。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日均污水处理量达到了630万立方米/日,而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日均污水处理量仅为430万立方米/日。上海雨水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到了汛期,上海一些合流制排水片区受到的水量冲击较大。
面对“保障城市防汛安全”和“避免雨水放江造成污染”这个两难问题,上海一直在想办法化解。除了新建200多个调蓄池外,上海也在厂网一体化运行调度方面积极探索。从2023年开始,上海试验利用污水处理厂适度超负荷运行,来缓解雨天上游管网初雨放江造成的污染。
此次发布的《通知》也提到,“超过排水系统承载能力溢流的,应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入河。”
在“2024(第二十二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广说:“从2023年5月开始,上海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在探索一件事。大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高峰负荷系数是1.3,我们选择两家污水处理厂开展试验,看污水处理厂能否长时间实现持续高峰负荷高效率运行(以下简称超高效运行)。一开始,我们感觉污水处理厂超高效运行的话,达标排放的稳定性肯定会受影响,但是经过试验,我们发现这是可以实现的。这两座百万吨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最终都取得了整月出水稳定达标的成果,且各项运行参数都很好。”
污水处理厂为何能长期超高效运行?要注意哪些事项?
陈广介绍:“需要注意,污水处理厂能实现130%的超高效运行还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目前的污水处理浓度整体偏低,且未达到设计污染物负荷。污水处理厂进水COD的设计浓度基本在350mg/L—450mg/L之间,但实际年日均值约为200mg/L—260mg/L。我们说的‘负荷’包括两方面,一是水力负荷,二是污染负荷。在现有超高效运行工况下,虽然水力负荷超过设计值,但由于污染浓度偏低,污染物负荷仍未超过设计值,所以污水处理厂仍可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第二个条件是要求设备达到几乎100%的完好率。污水处理厂在按照130%的负荷运行时,会启用备用设备,设备备用率有所下降。从而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这就要求所有设备包括备用设备均须处于完好状态,特别是主关键设备。在超高效运行工况下,一旦有设备突发故障,高负荷的生产状态难以持续。因此,如果污水处理厂决定实施超高效运行的话,须考虑实施必要的技术改造,以保证全厂完全运行必需的设备备用率。”
据悉,在管网方面,上海近年来下大力气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管网雨污混接排查。全市统一部署,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排查、治理排水管网混接情况。二是推进排水管网低水位运行,做到雨水管晴天见底,污水管晴天低水位运行。
他告诉记者:“由此带来一系列管网维护和修复问题。上海的很多管网服役时间超过30年。混凝土管网的服役期一旦超过30年,腐蚀情况就会比较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出现管道断裂、路面塌陷等问题。不仅是上海,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刘良伟)
建城〔2024〕18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市场监管局(厅),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水务局、市场监管局(委),海南省水务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市场监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有关部署,加快城市生活污水管网补短板,建立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效能提升为核心,以管网补短板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建管并举、系统整治、精准施策,推动建立厂网统筹的城市生活污水专业化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到202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3%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综合效能显著提升。
二、推进设施体系建设
(一)开展污水收集系统问题排查。各地要按照每5—10年完成一轮城市生活污水管网排查滚动摸排的要求,持续推进管网现状评估和修复工作,建立管网长效管理与考核评估机制。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的地区,重点开展施工降水排入、城市水体倒灌、地下水入渗入流等进入城市生活污水管网问题排查。
(二)加快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各地要开展水体沿线雨水排口和合流制溢流口防倒灌改造,严防河湖水倒灌生活污水管网。加快破损检查井改造与修复,逐步淘汰砖砌污水检查井,新建污水检查井推广使用混凝土现浇或成品检查井。全面开展超使用年限、材质落后、问题突出排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强化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内部雨污水错接混接和雨污分流改造。到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高于100毫克/升的规模占比达到90%或较2022年提高5个百分点,污水收集效能明显提升。
(三)推进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补空白。城市新区生活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老旧城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可因地制宜采用集中纳管与分散收集处理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城市适度超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规模化污泥集中处理处置设施。
(四)推进雨季溢流污染总量削减。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雨前降低管网运行水位、雨洪排口和截流井改造、源头雨水径流减量等措施,削减雨季溢流污染入河量。超过排水系统承载能力溢流的,应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入河。鼓励各地在完成管网建设改造的前提下,建设雨季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排放管控要求。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雨水排口监管,降低雨季排污环境影响。
三、加强管网设施管理
(五)强化排水许可管理。各地排水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排水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确定重点排水户清单。到2025年,各城市重点排水户全面落实排水许可要求。
(六)加强执法监督。各地排水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维以及排水行为的联合监管和执法联动,形成执法合力,加强溯源执法。整治“小散乱”排水户污水排入雨篦、雨水管道行为,杜绝工业企业通过雨水管网违法排污。逐步健全排水户排水监管体系,加强对排水户排放污水监管,依法对违法排水行为进行处罚。
(七)严格质量管控。各地要强化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质量管理,严格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督促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依规对管网工程质量负责,确保管网符合标准。相关单位应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严格组织管线工程验收,鼓励邀请管网运行维护单位参加验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运用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加强排水管材质量安全监管。
四、完善管网运行维护机制
(八)明确管网运行维护主体,建立常态化长效运维机制。各地要建立城市生活污水管网专业化运行维护队伍,严格规范安全作业流程,保障城市生活污水管网运行维护费用。排水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居住社区内部雨污水管网养护工作委托城市生活污水管网专业化运行维护单位负责。
(九)持续推进“厂网一体”专业化运行维护。各地要完善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鼓励组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专业企业,实行“厂网一体”专业化运行维护。排水主管部门要构建以污染物收集效能为导向的管网运行维护绩效考核体系和付费体系,对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联动按效付费。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目标,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
五、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部门对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的整体进展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通报有关情况,总结经验,鼓励先进,督促落后。建立健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工程联审联批制度,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
(十一)健全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保障制度。各地要建立健全费用保障机制,合理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地方人民政府可视情况给予运营补贴,保障污水管网设施正常、可持续运行。
(十二)完善资金筹措机制。允许地方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为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研究探索规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担保。
住房城乡建设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市场监管总局
2024年3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