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涌,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北部的一条古老的河道,发源于白云山景泰坑,流经流花湖、彩虹桥等地,在澳口注入珠江西航道,全长6.75公里,流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
驷马涌原本水清鱼跃,改革开放后,因经济发展、人口陡增,生活垃圾与污水过度排放,驷马涌受到严重污染,加之沿岸大兴土木,修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破坏了驷马涌优美的自然景色。2016年驷马涌被列为广州首批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之一,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于2017年消除黑臭。


2023年,荔湾区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出发,在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以微改造的手法和“绣花”功夫,启动实施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工程,营造高质量滨水生活空间,为荔湾区“百千万工程”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水动力。
拓展滨水空间,增添城市烟火气
驷马涌滨水环境整治项目分为两期,共改造河岸约1.8公里、滨水面积约6.5公顷,其中一期工程起于荔湾路彩虹文化广场,止于周门铁路桥,长950米,现已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工程起于周门铁路桥,止于南岸路,长820米,正在抓紧实施,预计2024年春节前完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驷马涌滨水环境改造贯穿始终的价值取向。项目充分尊重周边居民生活习惯,采用生态简约的园林手法,以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寸劲活化,还岸于民,为居民创造充满烟火味的滨水生活空间。

设计方利用有限资源,巧妙设置80米舒适遛鸟廊道,让居住在涌边的部分老人有休闲娱乐的去处。比如,人性化设计花基、台阶高度,确保居民散步时可以随处坐下休息,且坐得舒适。既节省了项目建设资金,降低了设施管护成本,又增强了设施使用功能。
据悉,整段滨水环境改造共开辟彩虹文化广场、树荫广场、大榕树广场等滨水广场5个,增设坐凳850米,绿化美化水岸810米,打开滨水空间约1.4万平方米。

一期工程完工后,河涌两岸随时可见老人晒太阳,父母带着孩子散步,街坊们休憩聊天,游客“打卡”拍照,商肆生意兴旺……流淌千年,这条古老河道历久弥新,沿岸居民的日子蒸蒸日上。
改善河涌生态,增添居住环境自然美
驷马涌沿岸原本植被密集,有荔枝树、紫荆树、凤凰木等大型乔木,此次涌边绿化提升对原有树木进行严格保护,主要采取“乔木+草坪”的种植模式,保留原有乔木,整理杂乱的灌木丛,局部河涌段植入超长延续的海绵草阶、海绵梯田,打开涌边视野,滨水绿地整体呈现开阔的疏林草地景观。




此外,涌边硬质景观全线采用透水铺装,随原有堤岸坡度设计,线条自然舒缓;利用海绵草阶、梯田增加停留功能空间,点缀观景休闲平台,扩展使用功能和面积。目前,一期项目新增亲水平台1个、条石草阶825平方米、海绵梯田360平方米,新增和翻新滨水栏杆1260米,构筑了树下可停、水边可行、阶上宜憩、槛前可凭栏观赏的绿色、整洁、舒朗生活场景。
当紫荆绽放、荔枝红遍、凤凰花开在岸边,驷马涌畔俨然一派红云绿岸、五秀飘香的岭南水乡景象。涌边居民实现开门见水、推窗见景。

人车分流设计,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驷马涌沿岸房屋建筑紧凑,滨水空间狭小,涌边仅具备快速穿行的功能,影响周边居民出行。

此次改造,对原有水边到楼边的有限空间进行整合,科学合理规划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创造性实行人车分流;滨水区域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全面植入透水铺装,合理设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跌级花池、溢流井等海绵设施,增强片区水安全韧性;沿线增加标识导向牌,增添无障碍设施,不仅有效解决通行顺畅的问题,还最大限度保障了居民安全出行。

整个项目完工后,驷马涌全线慢行系统将连续贯通,形成3.54公里漫步环线和2.72公里跑步道。滨水岸线将荔湾路、彩虹桥文化广场、周门北路、社区运动健身广场、汇龙小学、澳口社区,以及涌边其他社区等新旧街约、社交空间串联起来,使得河涌转变为街区连廊。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图|记者 陈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