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整体引领并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天然水循环过程、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耦合机理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创建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应用技术。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出版专著36部、发表论文450篇,并获中国图书奖1次;主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获全球人居环境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1)
倪晋仁,环境水利专家。北京大学教授。1962年8月生于山西山阴县,籍贯山西山阴。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5年和1989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流域水沙运动理论、水体污染控制及河流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适用范围广泛的紊动水流中悬移质泥沙垂直分布公式,实现了了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泥沙分布的微观描述。针对河流氮污染源控制的难题,发现了具有特殊脱氮功能的系列高效微生物菌株,开发了能够在单一好氧条件下实现氨氮与硝氮同时脱除的一步法脱氮工艺。提出了流域水沙灾害、河流功能性断流、河流多物质通量等新认识,为河流多功能调控与生态环境功能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2)
夏军,水文水资源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54年9月生于湖北省孝感市,籍贯湖北广水。197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1年获该校陆地水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如何求解降雨径流非线性响应关系的难题;发现了受控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下垫面多要素组合的时变增益产流规律,揭示了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水文非线性机理;发展了时变增益水文模型与水系统方法,明显提高了径流预测的精度,在解决变化环境下径流模拟与调控的非线性、时空变异与不确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水文科学的基础研究。获“国际水文科学奖” Volker奖章、“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等。曾任国际水资源协会 (IWRA)主席,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水计划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