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被省里评为污染防治攻坚“优秀”地市,汕头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
时间:2024-12-11 18:30:36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郑秀亮
自2020年起,广东省汕头市连续四年被省评为污染防治攻坚“优秀”地市,2023年5月因在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1个,全国9个)。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成“治污典范”,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韩江东溪莲阳河获评全国“幸福河湖”,入选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澄海区荣获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南澳县获评全国“和美海岛”,青澳湾入选全国首批4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近年来,汕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紧紧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动力更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劲更大。
统一思想,正确认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冬日暖阳里,练江汕头段一级支流峡山大溪宽阔的江面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岸边的树丛中白鹭翔集,“万里碧道”上市民悠闲地散着步,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风。练江蝶变,是汕头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纺织印染等经济粗放发展和流域人口快速增长,练江水质恶化黑臭,成为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路子行不通、也走不远,高品质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必须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燕飞告诉记者,汕头上下逐步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树牢绿色发展政绩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
在练江整治过程中,汕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把推动集中入园、集中生产、集中治污作为治理污染的根本之策,建设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推动流域内183家印染企业全部入园集中生产、治污。同时,通过技术改造、智慧管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减污降碳和节约成本共赢;充分发挥园区“支点”优势,打造集生产制造、技术研发、产品展销、物流货运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纺织城,助力纺织行业做大做强。
在招商引资中,汕头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出台“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与绿色发展工作指引,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准入关,夯实绿色发展动能。
高位推动,全面形成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的局面
汕头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带头包干练江流域内污染最严重的支流,带头驻点办公、巡河调研,深入治污一线督导工作。
建立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巡查调研制度,四级人大代表和三级政协委员联动监督,深入一线走访群众、视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治污发力。制定《汕头市市级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规范固化、逐条明确市级48个相关部门(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地方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将《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纳入全市重点立法项目,落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会商”,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系统谋划,高位推进,着力构建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工作局面。
同时,建立媒体曝光、舆情监督和“随手拍”有奖举报等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建立环保公益捐赠机制,引导村居建立乡规民约,探索以工代赈、志愿服务、产业反哺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生态共建;打造生态文明展示馆,依托环保设施场所、《一树梅花香》潮剧文艺作品等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低碳理念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全面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锲而不舍,坚决守好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
在练江流域,2021年以来,汕头累计投入超过390亿元,以超常规力度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和推进污染治理。全市先后建设总处理能力19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网2.3万公里、水源涵养林超83万亩,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置、污泥处置等设施全面扩容提质,为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更实的基础。
汕头深知,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钉钉子的精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治理,汕头不仅有硬措施,也有“软实力”。精准治气,汕头建成投用粤东区域空气质量联网及预报预警等平台,实时提供数据预警,成立专业执法队、蓝天诊疗队、交叉执法队等三支队伍,实现“云端查”和“现场看”有机结合精准应对;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建从山顶到海洋、从源头、过程到末端环境治理大格局,紧盯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紧盯初雨污染防控,紧盯海洋垃圾清理,确保各项污染防控措施及时、科学、精准。
聚焦工业源,汕头推动纺织印染等行业企业入园集中生产、统一供气、集中治污;“一企一档”规范园区内外企业管理,“一月一专项”严厉打击各种“散乱污”,推进源头减量。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大餐饮污染巡查,持续推进餐饮污水三级隔油处理、油烟净化引高排放,净化城市“烟火气”,守护好宜居宜业侨乡家园。
作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个试点城市之一,汕头率先实现全市1157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推动农村面貌得到有效的改善,村内闻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横流、听不到村民怨言,环境整洁优美,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相融共生。
点“绿”成“金”,积极探索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近期,汕头市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通过碳排放交易平台成功完成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这是汕头推进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实现政府、企业、市场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成功案例。
一直以来,汕头积极探索减污降碳新路径和“两山”转化新通道,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发展的“含金量”。
探索碳汇项目融合发展路径,汕头推动高新区探索构建数智双碳管理平台,实现区域内企业碳排放的全链条管理;鼓励指导潮阳区、澄海区、南澳县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区域碳汇评估,摸清碳汇家底,开展藻类、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碳普惠方法学研究,探索实现碳汇资源的资产化、产品化和市场化。
以汕头市低碳学校试点项目为载体,通过碳普惠运算展示平台,建立德育评分与低碳行为评分相结合的机制,带动师生树立绿色低碳意识。在龙湖、澄海、南澳选取试点景区开发碳普惠小程序,建立个人碳账户和碳普惠低碳商户联盟,将减污降碳科普、旅游、休闲、消费等低碳活动融合贯通,让低碳生活理念持续深入人心。
组织汕头两家工业企业申报并成功通过评选列入《2023年广东省降碳减污特色案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广东边会上现场发布,在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影响力的同时,为企业业务拓展、融资增产提供实实在在的绿色便利。持续推进“广东碳标签”工作,选取新能源、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电气工程等行业企业代表性产品,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标识,提高企业对碳排放的管理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
刘燕飞表示,汕头将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面推进美丽汕头建设为统领,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推动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汕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