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汤汤,其波粼粼。
翻开三亚市地图,发源于北部毫八刚岭,由六罗河及主要支流半岭水组成三亚河流至市区后分流,三亚河(西河)、临春河(东河)贯城而过,奔涌向前汇入海中,才算真正聚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号角铿锵,催人奋进。三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统筹推进河湖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三亚河岸边红树林茂盛。 陈聪聪 摄
治水有方
让水质“越来越好”
三亚河被喻为三亚的母亲河,这条流域总面积337平方公里、全长31.5公里的河流为依水而居的三亚注入勃勃生机。
“三亚河在漫长岁月里见证了沿岸枯败与荣旺、沉寂与新生,承载着流域土地上所有人的集体记忆。”市民刘岳说。

美丽的三亚河亲水平台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然而,随着三亚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三亚河两岸居民逐渐增多,活动频繁加上基础设施不足,存在居民、酒店生活污水直排,水体污染物浓度超标等问题。
市民李立达从小在三亚河边长大。“小时候三亚河的河水清澈见底,天热时会和小伙伴们到河边玩水嬉戏,有一段时间河水被污染,水变得又脏又臭。”
在李立达所说的那段时间里,“掩鼻而走”成为三亚河周边居民的生活写照,不少人称三亚河是三亚脸上的一道疤。
污水横流的三亚河被列入国家黑臭水体名单,治理三亚河成为三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面对这条污染严重的河流,治理难度之大、任务之重显而易见,但整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在三亚正式打响。
面对污染严重的三亚河,治理并非易事。污水管网“家底”不清、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一个个存在的“难题”,需要三亚治水人逐一破解。
三亚治水人像解剖麻雀一样去剖析三亚河污染成因,面对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治水人迎难而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在摸索中前行。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三亚治水人意识到三亚河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于是转变治水策略,摈弃了传统的工程治理方式,转向系统治理,岸上岸下各种要素一起整治。
三亚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根据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近期、远期治理目标,编制《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及河道河口保护管理规划》,将流域治理、开发与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城市开发、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统筹全流域要素,以规划导向释放高质量流域治理效能。
以水为证
让三亚河“美起来”
排水管道就像是人的血管,水质净化厂就像是人的肾脏。血管不畅,肾功能不全,都将给人带来生命危险,治水也是如此。
“在治理过程中,完成三亚河流域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专项排查,对管网开展全面‘体检’,筛选‘病害’,摸清‘家底’,形成排水管网‘问题一张图’。”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排污口整治、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等工程项目,有效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市的“病症”找到了“药方”,面对农村问题,三亚治水人把脉开方,聘请院士团队,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村一策”调研,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科学提出三亚市“污水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三大分类治理模式,切实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市第一幼儿园小朋友在大人陪伴下给红树林“挂牌”,宣传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袁永东 摄
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难题,三亚高位推进完成水源池一级保护区退果还林工作,清退面积3745亩,清退率为100%,让面源污染降下去。
此外,三亚在省内率先推出水质净化厂“投建管养”特许经营模式,将供水、污水、雨水、再生水设施划转给三亚环农集团统一管理,实现“厂网”“投建管养”一体化运维、“厂网河湖库海”“供排净治”一体化综合治理。
为守护好一河碧水,让三亚河每一段都有“健康守护人”,三亚创新“河湖长制+六水共治”治理模式,成立三亚河流域综合治理管理组,构建“市-区-村”三级河湖长体系,强化河湖专管员队伍建设,还聘请“民间河湖长”营造群众参与河湖保护的良好氛围,让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效,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河湖水域岸线管护格局。
自2018年12月三亚河与临春河实现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以来,三亚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流域水景观、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水体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及以上,被住建部认定为实现了水体的“长制久清”。
李立达说,对三亚河进行整治后,三亚河两岸越来越美,水质又恢复了清澈。岸边、公园和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从城市到乡村,碧水见证了三亚治水人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见证着三亚河治理的卓越成效,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逐水前行
让幸福“触手可及”
从黑臭水体变为幸福河,三亚河的华丽蝶变,不仅在于水环境“从黑变清”,更在于水生态“由清变美”。近年来,三亚积极推进环境修复,坚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总目标,让城市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三亚在河道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关键节点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海南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总规划面积18.43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城区滨水景观风貌。
沿河建设的抱坡溪湿地公园、东岸湿地公园、丰兴隆党群主题公园、白鹭公园等5个滨河公园以及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让河道自然湿地功能得到优化,河岸自然生态景观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三亚实施幸福河湖创建、“两河四岸”综合整治提升、绿道整体联通、临春河城市更新改造等行动,进一步提升三亚河流域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在治理的基础上,三亚通过抱坡溪、三亚东河生态补水,打造天然水、再生水并济的生态补水系统,进一步补充主城区河流生态基流,保障河道水体自然良性循环,切实改善河流水系生态环境。
漾漾清流润民生,三亚河见证着治理的“成绩单”与人民的“幸福感”。
“爷爷,你看,有好多鸟和鱼。”“那是白鹭,它们会‘住’在红树林里……”傍晚,市民陈国庆一只手牵着孙子,一只手指着三亚河岸边郁郁葱葱的红树林给孙子介绍。
每到傍晚时分,市民或沿着河岸慢跑,在美景中释放工作压力;或支起画板,将这和谐美好的景象定格在画布上;或跳舞歌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耳边是风的低语和水的潺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两岸的商户因人流量增多生意也愈发火红。三亚借一河清水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三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新征程上,三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幸福更加“触手可及”。
来源: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