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水排水管网概述
供水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 功能方面:
- 给水管网承担着将清洁水源输送和分配到各个用户的任务,确保居民、企业等能获得足够的用水,像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的饮用水、洗衣做饭用水等都是通过给水管网供应的。它还涉及到对不同区域用水的合理调配,例如在一些大型城市,要保证不同城区都有稳定的水压和水量供应。
- 排水管网负责收集和输送污水、雨水等,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防止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在降雨时及时排除雨水,避免城市内涝。例如在暴雨天气,如果排水管网不畅,城市的低洼地区就容易积水,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
- 组成部分:
- 给水管网系统主要由水源(如水库、河流取水口等)、输水管道、配水管道、泵站、水塔、水池(如清水池等)、阀门等组成。输水管道将水源的水输送到城市的各个区域,配水管道进一步将水分配到各个用户,泵站用于提升水压以保证水能到达较高或较远的地方,水塔和水池用于调节水量和水压,阀门则用于控制水流的通断和调节流量等。
- 排水管网系统由污水收集管道、雨水收集管道、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涉及)等组成。污水收集管道收集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降雨形成的雨水,排水泵站在地势较低或者需要提升排水高度的地方将污水或雨水提升到合适的高度以便后续的输送或处理,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
二、供水排水管网现状
- 建设规模: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总长度已达到91.5万公里,排水管网总长度超过75.3万公里,反映出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巨大投入和取得一定成就。
- 存在问题:
- 管网老化和损坏:许多城市的给排水管网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问题,导致水资源浪费,还增加了地下水污染风险。例如一些老旧城区的金属管道,由于长时间使用,出现腐蚀、渗漏等现象。
- 布局不合理:随着城市快速扩张,部分地区的管网规划未能及时跟进,造成新旧管网衔接不畅,局部地区排水能力不足。如在一些城市的新开发区和老城区连接处,可能因为管网布局问题,在暴雨时容易积水。
- 管网材料选择不当: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易腐蚀的金属管材,不仅降低了输水质量,还增加了维护成本。
- 智能化管理水平低:大多数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缺乏实时监测和智能控制系统,在管道爆裂等事故发生时,由于缺乏及时预警机制,会导致大面积停水或其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
三、供水排水管网优化策略
- 管网材料优化:
- 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
- 在给水系统中,聚乙烯(PE)管道因其优异的抗腐蚀性和柔韧性得到广泛应用,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大大降低维修更换频率。
- 在排水系统中,玻璃钢增强塑料(GRP)管道具有高强度、低重量、耐腐蚀性能出色的特点。例如某城市改造旧城区排水管网时,采用GRP管道替代原有混凝土管,渗漏率降低了85%,管网寿命预计延长30年。
- 功能化处理技术:
- 抗菌涂层的应用可有效抑制管道内壁微生物滋生,改善水质。
- 智能传感材料(如将纳米传感器嵌入管道材料)可实时监测管网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推动给排水系统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 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
- 管网布局优化: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更精准地预测用水需求,合理规划管网路径。如某城市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网布局优化方案后,管网长度减少了15%,泵站数量减少了20%,年运行成本降低了约300万元。
- 管网分区计量:这也是优化布局的重要手段。
四、农村供水排水管网案例
- 在一些农村地区积极推进二三级管网改造项目,例如某地的农村二三级管网改造项目,于7月初正式施工,第一批末端管网改造涉及用户约15000户,到2024 - 12 - 26可能已经有更多的改造成果。该改造旨在全面提升农村供水硬件设施,保障农村用水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像石杨镇高关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涉及居民一万户,7月10日开工,到8月20日已完工,现场施工景象火热,有挖掘机开挖渠道、热熔机焊接水管、切割机剖切路面等多台机械交叉作业,这有助于改善农村供水情况,解决农村用水存在的诸如夏季高峰用水时水压小,影响太阳能、洗衣机用水等问题,并且让农村居民能用上更优质的水源,像从滁河自来水转换为长江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