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基本实现“产废缓增长、资源不浪费、设施有托底、监管全方位、保障无缺位”,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松江模式”——这是《松江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
素有“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沪上之巅”美誉的松江区位于黄浦江上游,文化兴盛、经济富庶,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确定的五大新城之一。新城如何打造“无废城市”新业态?松江区突出地域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亮点纷呈的“无废”实践。如今,“无废”逐渐成为松江区鲜明标识和崭新名片。
凝聚创建“无废城市”的广泛共识
在松江区,“家门口”式科普宣教新模式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上海施行垃圾分类后,为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实效,松江区建设了一座以垃圾分类为教育主题的科普体验馆——松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让大家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悟。
在叶榭镇堰泾村,松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与百特公益联合打造了一处既能垃圾分类又能改造美丽乡村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房屋改造替换下的老旧砖瓦做特色小路,家中废弃的水缸、石凳、瓦罐变身为特色装饰花瓶,废旧物品也能打造出美丽田园。
与此同时,各街镇积极组建区、街镇、居(村)委会三级志愿者队伍,建立17个街镇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基地,目前方松街道、永丰街道、佘山镇、泖港镇已成功创建“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特色社区”。
垃圾分类知识人人知晓,垃圾分类习惯人人养成,松江区全民垃圾分类宣教工作稳步推进,自觉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逐步显现。
“我画的是一个未来城市,这里没有污染和垃圾……”在松江区举办的“无废城市”建设创意大赛中,青少年绘画大赛小学组一等奖作品获得者、来自泗泾第二小学的学生徐晨卿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据了解,为提升松江区“无废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支持下,松江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区教育局组织了这次创意大赛。大赛历时近5个月,共收录参赛作品800余件,获得超过20个组织、单位及近1000名社会公众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其中摄影作品获奖26件,企业组及大众组低碳环保创意设计获奖19件,青少年绘画作品获奖32件。
创意大赛的颁奖仪式也别具一格。活动举办全程贯穿着“无废理念”,采用环保纸制作荣誉证书,用再生塑料制作证书框,启用数字海报、数字摄影集、电子邀请函、电子签到等宣传和互动方式,在践行环保理念的同时,提高交互的便捷性、智能性。
松江区推动“无废”理念落地见效的决心可见一斑。
为提升群众参与度,松江区还制作发布了松江区“无废建设”宣传片及宣传海报,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线上挑战赛”、“无废”集市活动,组织“无废景区创建建言献策”等,旨在增进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在强化教育培训方面,松江区开创“绿小松 低碳行”志愿服务品牌,开设“变废为宝手工系列”公益课程,通过专题课程积极探索可回收物的再生循环利用,践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举办“无废城市”建设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企事业单位对“无废城市”工作重要性、科学性认识。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松江区推动绿色社区和“无废”社区融合创建,2023年全区绿色社区达标率95.3%、示范率33.6%,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聚焦多元共创,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松江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无废城市”迈进,也与《松江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形成全社会户户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相契合。
“通过丰富活动形式、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对于‘无废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上海市松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侯志学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松江区宣传教育培训普及率达80.4%,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达90.4%。
特色“无废细胞”不断涌现
“无废细胞”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据侯志学介绍,松江区印发了区级“无废细胞”建设实施方案,制定17类细胞评估细则,进一步明确细胞创建路径。
松江区推进细胞创建,陆续开展“无废农场”“无废乡村”遴选工作;融合文旅优势,推广酒店、餐厅、商场、公园、景区“无废”宣传;注重激活家庭小细胞,突出“无废家庭”建设……松江区各地因地制宜、突出亮点,将“无废”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任务中,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无废细胞”。
位于松江区的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的“无废”实践十分典型。
作为上海首批“无废工厂”之一,公司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通过自建信息化环保管理平台,公司实现厂内“三废”产生及排放的可视化监控。近年来,公司一般工业固废、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均实现稳步下降。其中,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70%。
此外,公司将减污降碳融入生产全过程。2020年至2023年,通过将17台吸附式本地废气处理装置更换为8台电浆式本地废气处理设施,每年减碳约2000吨、危废减量约5吨。2021年通过开发新供应商,将氟化钙污泥的处理方式由填埋变为利用,年节约填埋土地资源约1500立方米。
“无废特色街镇”作为辖区内各类“无废细胞”要素的集合,通过充分挖掘细胞亮点,具有街镇特色的“无废”文化持续向外输出。
其中,广富林街道以松江大学城、遗址公园、郊野公园和16个社区为主体,打造“一城两园+n社区”的“无废”街道建设新模式,实现区内要素“无废”全场景覆盖。
打造地校共治的“无废”高校生态城。街道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与大学城7所高校共同成立“七色桥”地校党建联盟,深化属地政府与高校的沟通合作。试点大学基本完成太阳能光伏建设,每年可提供约320万千瓦时绿色清洁电力。
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品质“无废”社区。目前,广富林街道除1个新建社区外,全部15个社区都已获批“绿色社区”称号,其中5个社区还被评为区级示范“绿色社区”。
打造生旅融合的“无废”生态园。建设生态宜游的富林景区,充分将生态文明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园林景观布局中,郊野公园和富林少年村获评“松江区环境教育基地”称号。
除了广富林街道,新浜镇和佘山镇也试点创建了“无废特色街镇”,各地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无废”理念与街镇生态文明工作实现了有机结合。
新浜镇创新实践“无废乡旅”,将“无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为提高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水平,新浜镇加强科技赋能应用,推广无人机植保,加快无人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推进生态与乡旅融合发展,发挥“四季新浜”节庆效应,在全域旅游大环线中融入“无废”元素。
同样具备文旅资源禀赋优势的佘山镇,打造沪上“无废”教育宣传高地。选取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欢乐谷、辰山植物园等对象创建“无废景区”;结合星级饭店和绿色饭店评定等工作,创建一批“无废酒店”。同时,巩固既有“美丽街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设更高品质的“无废乡村”“无废街区”,打造宜居安居的“美丽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佘山境内的上海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荣获2024年生态环境部颁发的“2024年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称号。作为集处置与循环利用、核心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展示、环境友好体验于一体,实现“六废共治”的多功能固体废物处置综合园区,公司定期组织市民、学生参观园区,应用vr科技赋能设计各种应用场景,让参观者们充分了解“无废城市”及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体系,深化“无废”理念宣传。
“无废城市”创意大赛
农林废弃物处置见行见效
园林修剪的树枝、农田废弃的秸秆,如何变身成为有机肥?一款名为“汝子牛”的农林废弃物制肥设备就可以实现。
在新浜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中心,工作人员将一堆堆秸秆、烂菜叶、腐烂瓜果等投入“汝子牛”农林废弃物制肥机。机身上的操作注意事项显示,农林废弃物按水含量可分为农林废弃物鲜残体和已晒干农林废弃物残体两类。
据介绍,新浜镇陆续购置了3台农业秸秆制肥设备来处理农林垃圾,目前日均处理量为20~30吨。
过去,处理农林废弃物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让其自然腐烂或者填埋,但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有了这些设备,可以将垃圾及时清运到集中处置点,再转化成有机肥。”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胡家埭村支部委员吴爱忠告诉《环境经济》,有机肥全部由镇内园林绿化、蔬菜基地就地消纳,实现了就地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循环利用形成了闭环。
“现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有机肥的产出还帮村民省下一大笔肥料费用。”吴爱忠说。
农村秸秆处置也是个大问题。不久的将来,这一问题有望进一步得到解决。上海玖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农科院联合研发的ai无人新能源秸秆收割制肥一体机和ai无人新能源秸秆碳化一体机,已在新浜镇完成最新一轮试点应用,预计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全面投入市场。
除了“汝子牛”,上海玖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另外一个拳头品牌是“大胃蛙”,旗下主要产品有湿垃圾处置设备、水面垃圾收集设备等。油污、瓜果皮、剩饭剩菜等湿垃圾都是“大胃蛙”最爱享用的“食物”。
“以前餐厨垃圾多采用集肥的方式,异味很大,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吴爱忠说:“现在,丢进机器里的湿垃圾90%都被分解了,剩下的垃圾被处理后可以产出一些肥料,用来给花花草草施肥。”
如今,新浜镇下辖的11个村都已购置“大胃蛙”湿垃圾处置设备,每台设备日均处理湿垃圾500公斤,基本可以满足全镇需求,实现了真正的“就地处理、变废为宝、绿色循环”。
“加强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因地制宜,配置农业废弃物就地就近处理设施。”这是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之一。松江区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先行先试,从粗放式堆放到精细化制肥,聚焦农业秸秆垃圾、绿化修剪垃圾等农林废弃物,有效提高农林资源化利用率,尤其是新浜镇找到了农林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走出了“变废为宝”的新路子,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作者:汤靖路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编辑:乔佳妮
上观号作者:上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