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津滨网
时光荏苒,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乐军已经在天津学习、工作、生活32年了。“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属于我的城,我要尽心尽力报效这座美丽的城市。” 赵乐军动情地说。
研究给排水一干30年
赵乐军出生在泰山脚下,从小就得到了山水林田的滋养,他当时想,人就应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学时他在电视里看到,国内很多地方原本清澈的溪水和河流因遭到污染而变色,于是立志从事环境保护工作。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给排水技术。
“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其排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赵乐军清楚地记得,学校旁边的卫津河就是一条臭水沟,黢黑的河水和难闻的臭味成了学子们心中的一道梗。
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的赵乐军来到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工作,这一干就是将近30年。
绘制再生水利用蓝图
留在天津,不仅仅是因为喜欢,对于赵乐军来说,这里也是他施展才华的理想舞台。“对于从事给排水专业的人来说,天津是个特殊的城市。全国八大市政院中有两大市政院位于天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给水排水学科在全国享有盛誉。更重要的是,在给水排水专业领域,天津是个勇于创新的城市。”
说起天津的给排水,赵乐军如数家珍。天津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多,产生的污水越来越多,进一步探索污水处理和回用的新渠道,是摆在这座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在纪庄子附近开始建设第一座污水处理试验厂,1984年建成全国第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开启了我国大规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新征程,也使很多给排水专业技术人员对污水处理的认识从教材、实验室走向了真正的工程实践。
几乎就在赵乐军开始工作的同时,天津已经开始了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探索。上世纪90年代末,天津市行业主管部门和多名行业前辈提出了编制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赵乐军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天津再生水规划的编制工作。他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市政府的批复,初步确定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的蓝图。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再生水已经成为天津名副其实的第二水源,每年用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再生水在城市绿化、洗车、冲厕、工业冷却水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的城市节约了大量新鲜水资源,这对我们这座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尤为重要。”赵乐军说。
不仅如此,天津的再生水回用实践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也为编制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冷却水等多项国标、行标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国内同行咨询天津的再生水管理政策和技术路线。
努力建设海绵城市
赵乐军深耕给排水专业,对天津在排水方面遇到的困难非常了解。雨季城市“看海”和在道路上开汽艇,对于很多网民而言可能是一种谈资,而对于赵乐军来讲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形等原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谈何容易。
2015年前后,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天津市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响应,短时间内组织团队高质量完成了试点方案编制,使天津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赵乐军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见证了整个过程,“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在高强度的压力下工作。大家高效协作,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天津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从无到有,从试点项目到全域推广,在较短时间内逐步建立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的标准体系和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仅使我们这座城市受益,而且为国家推进“全域海绵城市试点”提供了借鉴。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如今津城夏季城市内涝明显减少。
相信津城未来更宜居
从青年到中年、从学习给排水到主持天津市排水专项规划和编制再生水专项规划,主持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及多项天津市科技计划课题,参与全国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大型污水处理项目、水环境治理项目的设计咨询,主编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海绵城市的多项国标、行标……一张张图纸、一个个科技项目报告、一项项标准成果,凝聚的是赵乐军和团队成员共同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天津给排水专业团队的担当和进取精神,也是“天津市政院人”拼搏进取的一个缩影。
“我已经深深融入了这座包容、务实和创新的城市。天津水环境改善、水安全保障的需求,为给排水专业人士提供了平台,市民对生态宜居、韧性城市的需求是给排水专业人努力的方向。”回顾过往,赵乐军难忘许多领导、前辈、同事、好友给予的关心、鼓励、支持,“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密切协作是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保障,市政总院搭建的人才成长通道使我一步步成长。我相信天津未来会更加宜居、更加富有创新精神,也会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提供展才亮智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