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提出的“拖泥带水”理论,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污水与污泥处理的割裂思维,倡导以系统性、循环性视角重构治理体系,通过“泥水并重”实现污染控制与资源再生的双赢。该理论融合了蓝色经济理念与工程技术实践,强调污泥处理不仅是污水治理的延伸,更是资源循环的起点。以下从核心理念、技术路径、政策实践与未来方向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核心理念:从“泥水割裂”到“泥水循环”的哲学重构
蓝色循环内涵
张悦将“蓝色”定义为绿色(人与自然和谐)、共享(代际与区域公平)与循环(资源再生)的综合体,其核心是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消熵”(减少系统混乱)5。在污水污泥领域,需实现四大循环:
水循环: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成为水资源补充;
能量循环: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转化为清洁能源;
有氧物循环(氮磷回收):将污泥中的氮磷转化为肥料或工业原料;
碳循环:通过碳汇管理减少CO₂排放,协同餐厨垃圾处理提升资源化效率510。
“泥路决定水路”的治理逻辑
张悦指出,传统“重水轻泥”导致污泥积压成为二次污染源,而“以泥定水”才是根本出路。污泥中富集的碳、氮、磷等资源若未有效回收,污水处理的最终效果将大打折扣。他提出:“污水是原料,污泥可聚宝”,需通过技术创新将污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资源载体”511。
二、技术路径:颠覆性创新与协同治理
碳氮分离与资源化技术
甲烷路线:通过强化一级处理(如水力循环沉淀池),分离污泥中的高浓度COD,经厌氧消化产高纯度甲烷,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减排5。
蛋白路线:利用微生物合成技术将氨氮转化为有机氮(如微生物蛋白),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生物发泡剂、灭火剂等),突破传统“分解无害化”的局限510。
协同处理:将污泥与餐厨垃圾协同厌氧消化,提升产气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形成“1+1>2”的协同效应5。
污泥土地利用的突破
张悦主张“污泥应入土为安”,但需通过严格无害化处理将其从“狗”(污染物)转化为“羊”(资源)。例如:
碳土利用:污泥经稳定化处理后用于土壤改良,补充有机质与微生物群落,助力生态修复;
生物磷肥:提取污泥中的磷元素制成缓释肥料,替代化学磷肥,减少资源消耗1011。
技术经济平衡
针对不同规模与区域特点,提出“因地制宜”方案:大城市推广“干化焚烧+灰渣建材化”,中小城市侧重“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并结合“微波+高效压滤”等新技术降低脱水成本(如北京密云项目将含水率降至50%以下)76。
三、政策与实践:制度保障与市场驱动
政策导向
顶层设计:国家明确“以泥定水”原则,要求污泥处理与污水厂同步规划,推动《城镇排水管渠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标准》等规范落地26。
经济激励:通过税收优惠、碳交易机制等,鼓励企业探索资源化路径,避免陷入“无害化成本高、资源化收益低”的困境510。
市场化探索
园区协同:苏州工业园等试点“厂网河一体”管理模式,整合工业废水与市政污泥处理,提升规模效益;
第三方治理:推广“环保管家”模式,引入专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降低政府监管压力97。
四、挑战与未来:从“弯道超越”到全球引领
现实瓶颈
技术成熟度:蛋白路线等前沿技术尚需规模化验证;
标准缺失:土地利用的污染物限值、碳核算方法等仍需完善;
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企业与公众对污泥处置的认知差异阻碍协同610。
中国优势与机遇
后发优势:借鉴欧美经验,直接布局低碳技术(如沼气提纯、生物炭利用),避免重复高能耗路线;
制度优势:通过“无废城市”等政策整合资源,推动污泥处理与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结合;
市场潜力:预计到2030年,污泥资源化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催生技术集成与装备制造新业态1011。
结语
张悦的“拖泥带水”理论,既是对传统治污思维的批判,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应。其核心在于:守正(遵循自然循环规律)与创新(突破技术经济瓶颈)的结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通过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螺旋”驱动,将污泥从“环境负资产”转化为“循环经济新支点”,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可持续的水环境治理方案。正如张悦所言:“治污刚刚够温饱,循环才能长肥膘”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