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于2025年2月5日正式印发了《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指标表(2025年)》,旨在通过系统性评估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动内涝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并促进技术革新与跨部门协同。以下是该文件的核心内容及影响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政策定位
该指标表是住建部在2024年已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的基础上更新的版本,要求各地结合2025年汛前准备工作,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及县级市(不含下辖县、乡、镇)125。
其核心目标是建立常态化内涝治理评估机制,通过动态体检推动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全流程优化,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5。
与城市更新结合
文件强调“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将排水防涝专项体检纳入城市更新的整体框架中,通过系统性评估为后续改造提供依据,增强城市水安全韧性58。
二、专项体检的核心内容
评估范围与指标设计
体检指标涵盖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涉及8个方面、25个指标项,包括:
规划衔接: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与防洪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工程措施:源头减排设施(如透水路面)、排水管渠能力、排涝泵站等;
非工程措施:内涝风险图编制、智慧化平台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技术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洪涝联排联调等先进手段的评价要求59。
问题导向与整改机制
针对自评估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时限;跨部门问题需移交属地政府统筹解决18;
强调“洪涝统筹治理”“污涝统筹治理”,要求补足规划衔接不足、建设无序、维护缺失等短板5。
三、实施机制与行业影响
推动主动预防与协同治理
主动预防转型:通过全面摸底和常态化评估,推动地方政府系统性梳理问题,避免碎片化治理25;
跨部门协同:借助智慧城市平台整合雨量、水位、管网等数据,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多部门协同治涝格局29。
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
智能化需求增长:推动排水系统监测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智能解决方案的研发;
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加速透水路面、生态湿地等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促进低碳转型25;
第三方服务机遇:数据采集、系统评估及整改方案设计将带动检测、咨询及运维服务需求2。
提升城市韧性
通过动态体检和隐患治理,结合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如地下管网智能化监测),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89。
四、实施要求与时间节点
覆盖范围: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县级市,2025年汛前完成自评估;
整改落实:需明确问题归属,属于本部门的问题限期整改,跨部门问题移交政府统筹15。
总结
《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指标表(2025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涝治理进入系统化、标准化阶段。通过动态评估与多维度指标设计,该政策不仅推动技术革新和绿色转型,还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强化了城市安全韧性。未来,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与跨部门协同效率将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因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于2025年2月5日正式印发了《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指标表(2025年)》,旨在通过系统性评估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动内涝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并促进技术革新与跨部门协同。以下是该文件的核心内容及影响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政策定位 该指标表是住建部在2024年已开展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的基础上更新的版本,要求各地结合2025年汛前准备工作,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及县级市(不含下辖县、乡、镇)125。 其核心目标是建立常态化内涝治理评估机制,通过动态体检推动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全流程优化,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5。 与城市更新结合 文件强调“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将排水防涝专项体检纳入城市更新的整体框架中,通过系统性评估为后续改造提供依据,增强城市水安全韧性58。 二、专项体检的核心内容 评估范围与指标设计 体检指标涵盖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涉及8个方面、25个指标项,包括: 规划衔接: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与防洪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工程措施:源头减排设施(如透水路面)、排水管渠能力、排涝泵站等; 非工程措施:内涝风险图编制、智慧化平台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技术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洪涝联排联调等先进手段的评价要求59。 问题导向与整改机制 针对自评估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时限;跨部门问题需移交属地政府统筹解决18; 强调“洪涝统筹治理”“污涝统筹治理”,要求补足规划衔接不足、建设无序、维护缺失等短板5。 三、实施机制与行业影响 推动主动预防与协同治理 主动预防转型:通过全面摸底和常态化评估,推动地方政府系统性梳理问题,避免碎片化治理25; 跨部门协同:借助智慧城市平台整合雨量、水位、管网等数据,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多部门协同治涝格局29。 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 智能化需求增长:推动排水系统监测设备、高效节能设备及智能解决方案的研发; 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加速透水路面、生态湿地等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促进低碳转型25; 第三方服务机遇:数据采集、系统评估及整改方案设计将带动检测、咨询及运维服务需求2。 提升城市韧性 通过动态体检和隐患治理,结合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如地下管网智能化监测),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89。 四、实施要求与时间节点 覆盖范围: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县级市,2025年汛前完成自评估; 整改落实:需明确问题归属,属于本部门的问题限期整改,跨部门问题移交政府统筹15。 总结 《城市排水防涝专项体检指标表(2025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涝治理进入系统化、标准化阶段。通过动态评估与多维度指标设计,
该政策不仅推动技术革新和绿色转型,还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强化了城市安全韧性。
未来,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与跨部门协同效率将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