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蒙苏零碳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以“含绿量”重塑工业水循环标杆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突破
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及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以下简称“蒙苏水处理项目”)是国内首个针对光伏产业废水实现“零排放”的标杆工程,总投资22.2亿元,设计总规模15万立方米/日,分两期建设,近期处理能力为10万立方米/日,远期预留5万立方米/日128。该项目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导设计,采用EPC模式建设,于2024年11月正式投运,成为全国光伏废水处理领域投资规模最大、回用标准最高、分盐量最大的零排放项目25。
核心技术创新:
-
分盐资源化技术:通过两级反渗透(RO)+纳滤(NF)分盐工艺,结合MVR蒸发结晶与冷冻技术,每日可回收氯化钠165吨、硫酸钠7吨,实现浓盐水100%资源化利用,填补国内光伏废水高盐分处理技术空白25。
-
低碳节能设计:
-
屋顶及池顶安装6兆瓦光伏系统,年发电量600万度,覆盖厂区20%用电需求;
-
采用PX能量回收装置,全年节电229万度;
-
污水源热泵回收余热供能,减少传统能源消耗25。
-
-
智慧化运营: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水质、能耗及设备运行状态,动态优化处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15%-20%58。
二、“含绿量”提升的三大实践路径
-
水资源循环闭环
-
零排放标准: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Ⅲ类标准(总氮≤2.5mg/L、溶解性固体≤500mg/L),再生水95%回用于园区工业生产,每年可节约淡水资源3400万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流域中小型水库年供水量210。
-
疏干水综合利用:整合矿区疏干水(矿井涌水)资源,通过“东水西输”工程将处理后的疏干水用于园区工业用水,破解了当地“缺水与弃水并存”的困境,每立方米成本仅为黄河水的30%-50%10。
-
-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
园区80%能源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20%通过绿电回购实现100%零碳供能,污水处理厂同步嵌入该能源体系,形成“绿色制造—绿色处理—绿色回用”的闭环56。
-
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5983吨,相当于种植33万棵树木的碳汇能力5。
-
-
产业链协同减碳
-
光伏产业耦合:针对隆基等光伏企业的高硅、高硬、高盐废水特性,定制“除硅除硬+生化脱氮+膜浓缩”工艺,确保出水满足光伏电池生产超纯水要求,支撑园区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26。
-
工业盐资源化:回收的氯化钠、硫酸钠直接供应园区内化工企业,降低原材料外购成本,减少运输碳排放58。
-
三、社会经济效益与行业示范意义
-
经济效益:
-
通过水费、盐资源销售收入,项目预计10年内收回投资成本,IRR(内部收益率)达8%以上58。
-
支撑园区引进远景动力、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2025年预计实现绿色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610。
-
-
生态效益:
-
减少黄河流域污水排放压力,改善东、西红海子等水域生态,助力区域水质达标率提升30%210。
-
通过疏干水回用,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40万立方米,缓解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问题10。
-
-
行业引领:
-
制定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地方标准,推动“零排放”技术向国际标准升级,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可复制的绿色水处理方案610。
-
开创“污水厂即资源厂”模式,重新定义环保设施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型的路径25。
-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
技术迭代压力:随着光伏电池技术升级,废水成分复杂化(如新型有机污染物、纳米颗粒),需持续研发高效低耗处理工艺5。
-
成本优化:尽管分盐资源化带来收益,但蒸发结晶环节能耗占运营成本40%,需探索更经济的浓盐水处理技术2。
-
区域协同:未来需扩大疏干水调配范围,联动鄂尔多斯其他产业园形成跨区域水网,提升资源利用效率10。
结语:蒙苏水处理项目通过“技术革新+能源协同+产业闭环”,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不仅为高耗水工业提供了零碳转型样本,更重塑了环保设施的价值链定位。其经验表明,环保项目的成功需突破单一治污逻辑,深度融合产业需求与生态目标,方能在绿色经济浪潮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