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给水排水行业三大盛会圆满落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与水资源化利用迈向新高度
(成都·2025年3月11日)
2025年3月8日至11日,由中国给水排水行业核心机构与企业联合主办的三大国家级会议——第九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高级研讨会、2025年供水排水管网大会(水环境综合治理)及2025年污水资源化利用(再生水利用)大会/园区污水提标及资源化利用大会在成都龙之梦大酒店盛大召开。本次三会联动,吸引了来自全国1500余名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蓉城,共商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我国“双碳”目标下的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12。
一、会议概况:规模升级,主题聚焦
1. 会议背景与组织架构
本届会议以“提质增效·绿色低碳·智慧赋能”为核心理念,由《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等十余家行业领军单位联合主办,并得到成都市水务局及四川省环保产业协会的特别支持。会议通过“主论坛+分论坛+技术展览+项目考察”的多元化形式,搭建了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与产业合作的综合平台13。
2. 参会规模与亮点
会议注册人数突破1500人,创历届新高。参会单位覆盖设计院、水务集团、科研机构、设备供应商及高校,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韵等权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同期举办的展览区汇聚了威乐、赛莱默、青岛洛克等5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展示了高效水泵系统、智能监测设备、膜技术等前沿产品23。
二、主论坛核心议题: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
1.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提质增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在《A/O/A工艺在中低温城市污水脱氮除磷中的实践突破》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新型工艺在提标改造中的应用优势,并通过中试项目验证了低温环境下总氮去除率提升至90%以上的可行性24。
此外,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团队分享了《海绵设施辅助污水处理厂厂区提标的模拟研究》,提出将海绵城市理念与污水处理工艺融合,通过优化厂区径流控制降低进水负荷波动,为南方多雨地区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46。
2. 供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
针对管网渗漏与溢流污染难题,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团队发布《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降碳策略研究》,提出基于管网诊断-修复-智能调控的“三步法”降碳路径,预计可降低管网运维碳排放15%-20%47。厦门市政环科公司总经理蔡万强则结合厦门经验,重点介绍了“厂网一体化”模式下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成果,包括管网实时监测覆盖率提升至85%、溢流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57。
3. 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园区实践
在再生水利用分论坛中,北京建筑大学团队发布的《工业园区污水近零排放技术集成与应用》引发关注。该技术通过“预处理-膜浓缩-蒸发结晶”工艺链,成功实现某化工园区污水回用率98%与盐分资源化,为高盐废水治理树立标杆46。上海城投水务魏海娟则提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段集约化设计》方案,通过模块化设备布局将占地面积缩减30%,为用地紧张的城市再生水厂提供新思路47。
三、分论坛亮点:细分领域深度碰撞
1. 智慧水务与数字化赋能
赛莱默公司展示了基于AI算法的泵站故障预警系统,可提前72小时预测设备异常,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40%3。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团队在《BIM技术在污水厂改扩建中的应用》中,通过三维建模与施工模拟,将某20万吨/日污水厂的改扩建工期缩短6个月,验证了数字化工具对工程效率的显著提升47。
2. 降碳技术与标准建设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联合中持水务发布的《城镇污水厂治污降碳精细化管控指南》,首次提出“碳足迹追踪-工艺优化-能源替代”三级管控体系,指导企业实现吨水碳排放降低0.2kgCO₂e46。上海电力大学团队则对比分析了欧美与中国污水排放标准的差异,建议将新兴污染物指标(如PPCPs)纳入下一阶段修订范畴47。
3. 管网检测与修复创新
青岛洛克环保推出的“非开挖紫外光固化修复机器人”可实现DN800以下管道的24小时连续作业,修复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35%36。西南石油大学汪宙峰团队基于重庆市污水管网大数据,构建了“渗漏风险-地下水位-地质构造”耦合模型,为山地城市管网运维提供了科学决策工具46。
四、成果总结与行业展望
1. 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
会议期间共签署技术合作协议22项,包括威乐水泵与成都水务集团签订的“高效泵站节能改造战略协议”、中国水环境集团与西南石油大学共建的“管网智能诊断联合实验室”等36。此外,《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宣布启动“2025年度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十大案例”征集活动,推动优秀实践经验的全国推广14。
2. 行业共识与发展方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五年水务行业需聚焦三大方向:
- 技术融合:推动“污水处理+新能源”(如污水源热泵)、“BIM+GIS”等跨界技术应用;
- 标准升级:加快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与工业冷却的标准化进程;
- 模式创新:探索EOD模式下水环境治理项目与土地开发的联动机制24。
3. 社会效益与生态价值
据测算,本届会议提出的技术创新若全面推广,可助力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年减排COD 50万吨、节约电能20亿千瓦时,相当于新增10个百万人口城市的生态用水保障能力46。
五、实地考察:成都标杆项目引关注
3月11日,300余名参会代表参观了成都市首个“地下污水厂+地上生态公园”一体化项目——成都天府再生水厂。该厂采用MBR膜工艺与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处理规模30万吨,出水水质达地表准Ⅲ类标准,其“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与智慧化运营模式获得高度评价25。
结语
2025年中国给水排水三大会议的召开,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标志着我国水环境治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随着“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智慧赋能与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及相关主办单位将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中国新图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