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记忆丨他们将生命永恒定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星关区生机镇村民们渴盼在悬崖峭壁上能够凿渠引水,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有这样一群英雄, 他们或争当“排头兵”,不畏险峻的地形,排除众议,带领队伍削石崖、凿隧道;或敢为人先,不畏艰辛的修渠条件,日复一日驻扎在悬崖之上,僵直了手指,仍初心不改;他们用钢钎、錾子在悬崖上凿出水渠,将昔日的荒山变成良田,却壮烈牺牲,留下了十条天渠。

徐荣(右)生前旧照
徐荣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为表明修建镰刀弯大渠决心,立下“军令状”:“打不出这条渠,我就不回来!”刚开工几天时,大女儿高烧夭折,徐荣下山后才得知噩耗,村民们认为徐荣会因悲痛退出修渠队伍,但徐荣强忍亲人离别之痛很快出现在工地上,继续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勘测,埋炸药。1958年正月初一,8公里的镰刀湾大渠修通,为了扩宽水渠,徐荣申请了威力更大的黄火药,在给新到的黄火药钉牢装框的铁钉时,发生了爆炸,徐荣牺牲在装满火药和雷管的库房里。

绝壁上的高流大渠
刘明志
1962年,高流大渠复工。一天下午,按照分工,“长修队”队员刘明志和刘明昌这对堂兄弟一人负责打二锤、一人负责掌钢钎,专心致志地凿炮眼。在一切按部就班进行时,兄弟俩头顶上的一块巨石突然掉了下来,重重地砸在刘明志身上,夺去了他年仅20岁的生命。

高流大渠
陆正华
燕儿窝,是高流大渠上最悬、最险的地方之一。1964年10月,“长修队”在燕儿窝利用“黑火药”将岩石炸下来后,陆正华跟在放炮队伍后面清理乱石。在清理一块较大的石头时,陆正华在撬石头的过程中,钢钎的反作用力镚到了陆正华的正面,强大的惯性把他弹起来,重重地摔下600多米深的悬崖。

高流大渠
许光美
1965年5月高流大渠修建中,24岁的许光美和工友刘兴知组队,刘兴知掌钢钎,许光美打二锤。在此过程中许光美被一块鸡蛋大小的飞石击中头顶,当时的许光美感到头晕,但意识清醒,刘兴知将许光美一路搀扶到家,并请来了医生对伤口进行包扎,在大家认为许光美会慢慢恢复时,却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牺牲了。

绝壁上的长岩大渠
张绍清、孟性朝、吴文高
1959年深秋的傍晚,修建长岩大渠的工人陆续收工,在天堂庙,刚过而立之年的石匠张绍清为了把最后一块石头撬掉,躬身用力时,脚下一滑,连同钢钎一起,掉下了悬崖。然而,悲剧并未结束,没过几天,和张绍清年纪相仿的孟性朝、吴文高也因为在天堂庙附近的悬崖上打炮眼,相继被垮塌的岩石砸中,一起被推下悬崖,壮烈牺牲。

镇江大渠
高体宽
在镇江大渠施工难度最大的斜厂岩,整日炮声不断,烟雾沉沉,“长修队”采取两头掘进的方式,一公分一公分向中间靠拢。就在还剩10米,即将高奏凯歌时,有一个埋好的“黑火药”没爆炸,一向胆大的高体宽只身上前查看。当他刚靠近闷炮,突然“轰”的一声,周边的岩石被炸飞,高体宽掉下了山崖。
刘显忠
在工友胡家珠的眼里刘显忠是一个急性子,为了早点通水,刘显忠每次吃过午饭就回到山上去打炮眼。一次施工中,刘显忠才低头打了几锤,一块被炮炸松的石头突然从他头上滚下来,重重地砸在他身上。尽管刘显忠腰间绑着系在树上的绳子,但强大的冲击力还是把他带下了万丈悬崖。

险峻的梯子岩
张成明
钢钎是“长修队”战天斗地开渠引水最常用的工具。“长修队”夜以继日开山凿石,使得原本坚硬的钢钎也被磨坏。每隔一段时间,“长修队”都会派专人把需要修复的钢钎扛到山下,找铁匠师傅修好后再拿回来投入战斗,共产党员张成明就是那个负责看管维护钢钎的人。因为梯子岩的岩石过于光滑,张成明扛钢钎时不慎打滑,坠入山谷。

当年修渠留下的钢钎
张仁杰
1964年夏天,骄阳似火。可25岁的张仁杰因为身患感冒,觉得身体冷得厉害。“长修队”队员们劝张仁杰下山休息,看医生,性格倔强的张仁杰坚定地说:“轻伤不能下火线!”在做工中途张仁杰正找地方休息时,却碰到其它地方放炮。刹那间,在强烈的冲击波下,身体虚弱,来不及躲避的张仁杰被乱石砸中,掉到山谷中。

张仁智牺牲的地方
张仁智
1964年冬天,镇江大渠的修建工作接近尾声,只需放完最后几炮,岩就全部打通了。作为放炮技术指导的张仁智按部就班放完炮后,却发生了意外。一块核桃大的石头鬼使神差般地没有按照预定方向落地,却不偏不倚砸到了张仁智的头顶。瞬间,张仁智的血止不住地往外流,没过多久便牺牲了,留下妻子和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
青山不老,英魂长存
今天
天渠浇灌着生机镇的沃野
每一个村庄的群众
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绝壁天渠精神
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原标题:《毕节记忆丨他们将生命永恒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