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链防治的科研进展与技术应用
一、灾害链防控关键技术研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链模拟器实战化应用关键技术”于2025年4月启动,聚焦灾害链模拟、风险预警与应急决策技术研究。该项目由黄维和院士、夏军院士、陈湘生院士等专家参与论证,旨在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链的动态模拟平台,为快速响应提供技术支撑1。
同期,“特大城市外洪内涝灾害链联防联控应急技术与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已在灾害链机理分析、一体化监测预警、跨尺度模拟推演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应用于北京、郑州等城市示范23。
二、次生灾害防治与韧性提升
极端暴雨引发的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防控技术取得突破。例如:
- 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基于暴雨型山洪灾害链监测技术的研发,已通过国际创新合作专项课题绩效评价,提升了灾害早期识别能力4;
-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李辉教授团队牵头开展“极端洪涝下城市交通系统韧性评估与提升”项目,重点优化道路抗灾能力与应急恢复方案6;
- 复合灾害防御:长三角城市群针对“台风-暴雨-洪水”复合灾害链启动风险评估与智慧防御研究,集成多灾种协同防控技术8。
三、典型案例与技术验证方向
以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为例,灾害链效应凸显传统防控体系短板。当前研发方向明确:
- 智能预报技术:国家气象部门推动“极端雨强预报技术研发”,提升短临预警精度,减少响应滞后7;
- 跨部门联防联控:深圳、北京等示范城市探索多部门数据共享与联合调度机制,强化灾害链全流程管控23;
- 高密度城市治理: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暴雨洪涝系统防治技术(如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河湖治理装备研发),降低高密度建成区的灾害风险5。
四、未来挑战与目标
当前技术研发需进一步解决灾害链快速演化建模、跨领域协同决策等难题。预计2025-2026年,多个项目将进入实战化应用阶段,推动我国洪涝灾害链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御转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