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跨介质污染传输已经成为系统治理不可忽视的问题
时间:2025-05-19 18:17: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刘蔚
“美丽中国建设在尺度、内容上向全要素、全领域、全过程、全地域发展,提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5月17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十三届环境院所长会议上强调,无论是跨介质的科学认知,还是寻求解决的技术方案,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的综合性问题,美丽中国建设亟须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也要向系统治理、碳污协同和AI赋能转变。
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第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贺克斌分别从多污染物跨介质的系统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和国际履约的相关问题两方面对系统治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贺克斌说,在过去的蓝天、碧水、净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分介质治理已经有了不同的进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在这个进程下,跨介质问题的贡献比例在提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跨介质污染传输已经成为了系统治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水、气、土这三个介质中,典型的污染物转移在20%—60%不等。以固废为例,农业、工业、城乡的转移形成了农业废物、工业固废和城乡废物,在气、水、土之间的跨介质转移每年约为155万吨。以大气中的氮为例,从5种能源和供给活动,到工业、交通、民用3种典型的用能,最终形成的氮的气相流程图非常复杂。除了在大气领域里的氮的构成复杂外,氮在气、水、土之间的交互比例也非常复杂,在不同的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动中高达20%—60%。
贺克斌还通过分析与大气密切相关的国际公约执行情况,强调了当前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的重要性。与碳相关的气候公约、与汞相关的水俣公约、与持久性有机物相关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与破坏臭氧层相关的蒙特利尔公约,这些公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来源有共性,同根同源,在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对管控的一些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会有促进或者是抑制的作用,即协同或拮抗的过程。比如,气候公约采取一些措施是有助于减少汞和二噁英,相关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气候影响的考虑促使了蒙特利尔公约在基加利修正案当中推动了HFCs的控制。蒙特利尔公约对ODS的减排,同时也有效地减排了温室气体。
贺克斌解释说,如果把这四个公约放到一起,从排放的角度来看,气候公约和其他公约之间有明确的关联关系,包括协同过程、拮抗过程。气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在产品升级、生产与消费的排放上是高度协同的。但气候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存在拮抗过程,比如减碳鼓励废弃物资源化,但资源化过程中的焚烧可能会引起二噁英的上升。汞公约里排放源之间存在拮抗协同,比如含汞固废资源化可能会引起大气汞过程的增加等。同时,一些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减也会引起相关的变化,会产生过程中的拮抗和协同,比如温室气体下降、温升下降,高纬度的臭氧就会下降。因此,无论是多介质,还是传统的环境在跨介质上都越来越重要,不同工业之间的关联也不可忽视,这是未来要从重点整治向系统治理考虑的一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