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昔阳县的田野与工厂间,一场以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展开。2024年8月成立的山西省煤基固废资源化与矿区生态治理院士工作站,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传统煤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门,目前正以“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县域经济中落地生根。
在昔阳县富邦肥业的车间内,工人们正调试着一套特殊的生产线——以煤矸石和秸秆为原料的腐植酸肥料中试设备即将投产。
昔阳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张志鹏介绍:“这套技术能把煤矿废弃物变成有机水溶肥料,为新疆、海南和昔阳本地供货。目前,我们已有意向订单50-100吨,预计销售单价1万元/吨,未来还将申请自主肥料登记证,预计每日可实现销售500-1000单。”
去年以来,该工作站引进葛昌纯院士团队,汇聚了30名教授、28名工作人员及10名研发人员,配置院士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及与院士工作站研发人员生活区等,主要围绕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处理难题,布局了从土壤修复到功能材料的全链条研究。
院士工作站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夏学齐说:“我们正在开发使用煤矸石制备生态土和土壤复合肥等技术,目标是构建‘大宗固废利用—近零碳修复—土地增值’的协同模式。传统煤炭产区的转型,必须依靠技术突破打破资源制约,让固废成为新型产业的原材料库。”
距工作站一公里处,315平方米的煤矸石基先进陶瓷中试基地正在装修,团队已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出塞隆陶瓷粉体。同时,在周边租种了12亩玉米田与3亩蔬菜地,打造大田示范基地,正在开展粉煤灰基、生物质基肥料评价,预计下半年完成全周期实验。
张志鹏表示:“工作站由国运公司下属子公司提供全链条服务。工作站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建立了‘地方国资搭台、院士团队领题、企业接单转化’的闭环机制。我们不仅要出成果,更要让成果走出实验室。”
按照规划,下一步,院士工作站还将攻关先进陶瓷3D打印、矿物有机复合肥料和矸石基活性人工生态土等产业核心技术,建立“政产学研用”综合利用地方资源整合机制,解决煤炭能源区域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难题。
夏学齐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可以通过院士工作站等载体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跨越。”
随着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座太行山下的煤城,正以科技为笔,在固废资源化与生态治理的答卷上,书写产业升级的新范式。(张颖 郭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