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后,调研专家的澄清和行业专家的思考
小编说
杭州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自来水气味异常事件发生后,《给水排水》对参与本次事件调研的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敏教授进行了采访,回答了公众关心的5个问题。
杨敏 教授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际水协会(IWA)杰出会士
《给水排水》杂志编委
在杨教授采访文章的基础上,小编请教了中国市政华北院首席专家、总工程师刘智晓。他就此次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行业后续在确保供水安全方面,应该注重和做哪些工作提出了专业意见。
刘智晓
中国市政华北院首席专家、总工程师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给排水专业总工程师
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兼职博导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编委
杨敏教授的5点回应
Q1:此次杭州余杭自来水异色异味现象,到底是什么污染物质引起的?
A1: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本次致嗅物主要为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来自苕溪水源(原水管道中测到较高浓度硫醚类物质),自来水的异味不是污水混入的结果。
Q2:这些硫醚是来自哪里,污染源是否找到?
A2:查看上下游的环境在线监测数据,发现COD、氨氮数据基本上没有变化;从各种现象来看,这次嗅味事件与2007年的无锡嗅味事件有相似之处,因此,推测可能也是藻类厌氧分解的结果。
苕溪干流流速快,问题可能出在一些支流,流速慢,蓝藻浓度高,部分沉降于底部的藻厌氧分解产生较高浓度的硫醚类物质,下雨后随水流进入苕溪取水口(11日流域有较大降雨,导致河流水位上升,后期有些河流进行了开闸放水)。
但是,这个只能是推测,实际场景无法复原。
Q3:事件发生之后,自来水公司采取了哪些举措?
A3:水司在发现问题后采取了果断的举措:
-
早上8:00巡检发现异味,立即采样确认苕溪原水有异味;
-
9:00决定停止从苕溪取水,改为千岛湖取水,并与周边水厂协调压缩供水范围,减少了影响区域范围;通过供水管道进行异味水的排放;
-
下午16:00清水池中有异味的水基本完成置换(保留了原水管道及一个清水池的水供后续原因解析使用);清洗供水管道和小区水箱。
有一点遗憾的是,水司在与公众沟通上缺乏经验,没有及时对社会公布相关内容,导致网络上出现一些谣言和不实传言,这也是行业今后需要总结的教训。
Q4:公众所说的“粪水”“黄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误会,龙头出来的“黄水”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4:其实这次的事件是嗅味叠加色度两个现象造成的,最先出现的是嗅味问题,后来由于管道换水又带来了色度和浊度的问题,再加上网络上一些不实的信息,才导致了“粪水”的传言。
所谓的“黄水”实际上是管道换水过程中因水力学扰动、管垢脱落所致。
Q5:针对网上谣传的“污水接入自来水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有可能发生吗?
A5:理论上,在规范施工和正常维护的情况下,污水管和自来水管几乎不可能错误连通,因为自来水管(输送饮用水)和污水管(排放废水)属于两套独立系统,材质、压力标准不同,通常不会直接连接,存在物理隔离;另外从防污染设计角度,自来水系统采用单向供水、高位水箱或加压泵站,污水管依靠重力流动,反向流入概率极低。
但是,在极少数违规操作或事故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风险,例如施工错误、管道破损交叉污染、虹吸污染等。
这次原水管留存水样存在高浓度嗅味物质,说明嗅味物质来自原水。
杨教授核心观点梳理
杨敏教授的回应,可以说清楚的说明了本次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戳链接)的原因:
-
本次事件是嗅味叠加色度,两个因素
-
最先出现的是嗅味问题,后来由于管道换水又带来了色度和浊度的问题
-
嗅味物质确认是来自原水
-
“黄水”实际上是管道换水过程中因水力学扰动、管垢脱落所致。
刘智晓总工的思考
针对此次事件,小编请教了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首席专家、总工程师刘智晓,对此事件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他表达了几个观点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针对本次水质污染事件正规渠道获取的信息来看,水司和水厂对此事件的反应和应急措施还是比较迅速的,但是但从本次自来水水质恶臭事件技术本身来看,在技术细节和逻辑上还有一些不清晰之处。
污染物溯源未有明确结果
首先一点,污染物溯源并未有明确的结果,只是确定了致臭污染物性质,但是硫醚类物质具体的来源并未揭示和提供给大众。这可能会是目前大家心里放不下、念念不忘的地方。污染物来源不清意味着还有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只有溯源溯清楚了,才能出台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水质污染路径不明
其次,杨敏老师推测到,本次污染物硫醚类物质潜在来源,可能是支流沉积物的冲刷。根据杨老师的推测,要是硫醚类致臭物质来源于被高流量大流速冲刷后的河道底泥,那么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就是支流混合到干流存在的“稀释比”的事情,就是说支流对主流有多大的影响;
此外,是干流取水,取水头部不是在河岸,污染物能否到干流被稀释并能扩散到主流的取水头部。
因此,可以考虑做一个三维水质-水动力方面的模拟,建议后续应该做一些这方面的量化的深入探究,以回答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进一步弥合本次水质污染路径、机理和技术上的逻辑闭合。
信息共享是否及时透明
还有一个值得各方关注的操作上的技术细节,根据杨敏老师现场调研给出的推测,可能是11日流域内发生强降雨可能导致部分河流开闸放水,显然,如果实际情况属实,那么涉及到部门间的提前通知和信息共享是否及时的问题。
此外,强降雨期间的水体水质实时监测与预警是否做到了?尤其是下游还有饮用水水源取水口,暴雨期间的开闸放水是否提前通知了水务部门,要是水厂获取了这方面信息,可能更有条件去做提前的预防性工作。
目前看,这还是谜,想必当地相关部门会利用这次水质污染事件的经验,后续做更深入和更进一步的复盘。
对行业的思考
最后,还有一个感触,对比本次事件与2007年太湖水质污染事件,祸根虽然都是硫醚类。但是从目前官方发布的消息来看,本次水质污染物质溯源目前看仍是不确定性的结论。那本次水质污染事件,可能会成为这么多年所发生和经历的历次重大水质污染公共事件以来,污染物质确定但是来源不确定的一次水质污染事件。
这次事件对未来中国城镇安全饮用水体系,也就是说从“源头”到“龙头”真正的全链条安全优质供水工作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就是污染物突发且来源不确定性情况下源水水质污染事件下,城镇饮用水全流程多级屏障理论、技术与运维、应急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完善与提升。
写在最后
饮用水处理可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领域,成熟到很多人会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了。
但饮用水相比污水,其安全保障性要求更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也在推进平均值、瞬时值等不同考核体系;但饮用水必须时时刻刻100%达标。因此在饮用水处理及供水安全保障、管理、应急等方面,行业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
就像刘智晓首席专家说的:“未来在安全饮用水领域看来的的确确还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关注 “奔跑的环保人” ,且点亮❤,系统才会更多推送本公众号文章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