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发展留下山水空间∣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①
时间:2025-07-23 07:08:0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中环报记者程维嘉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再度召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之路锚定了航向。
2014年至2024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发展迅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近55%提升至67%,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追溯这些“城市病”的根源,往往与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环境容量评估缺失、发展预见性不足等规划不到位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期的规划至关重要,它涉及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只有做到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重要判断意味着我国城市工作的重心将从“向外拓展”转向“向内深耕”,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南,也要做出相应调整,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质量。
城市规划要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为一座城市的未来留足山水空间。过去有的地方“摊大饼”式粗放扩张,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了严重后果。实际上,城市生态空间本就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应当见繁华更见自然。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谋划部署“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在未来城市的蓝图之中融入了不可缺少的绿色底色。各地应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在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上下更大功夫,让生态保护红线不仅落在规划地图上,更要在具体的地块区域内“划得定、守得住”。
城市规划要同资源环境禀赋与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不同,因而建设和发展各有侧重,发展路径不同,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必须基于本地实际,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基本依据,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方案。比如,人口密集型城市应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着重加大治理投入,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位于生态敏感区的城市要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和修复现有生态系统,决不能突破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型城市则要围绕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在精准把握城市定位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孵化和动能转换。
城市规划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绿色和发展一体规划。雄安新区坚持“起步即高标准”,在规划阶段就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同步推进新区规划与淀泊保护,在同一用地内实现了生态之美和生活之便集约共享。上海以规划引领城市更新行动,在紧凑的空间里“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了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各地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布局能让“里子”和“面子”一同焕新,促使“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双提升。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在“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为未来城市建设打开了新的局面。各地应切实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将创新、宜居、美丽等目标融入全国690多座城市每一寸土地的设计,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