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 水源与终点
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引水,终点为北京团城湖和天津,主要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113。 - 线路与跨度
- 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其中至北京段1277公里,天津支线155公里1。
- 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途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惠及沿线14座大中城市12。
- 技术特点
- 利用丹江口水库与北京约百米落差实现全程自流输水,设计流量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20立方米/秒19。
- 关键节点包括穿黄工程(双隧洞穿越黄河,单洞长4250米)和团城湖调节池(北京终点站)89。
二、运行成效
- 供水规模
- 截至2025年7月,中线与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8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85亿15。
- 北京累计接收"南水"超111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占比近80%,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7。
- 生态效益
- 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水,北京地下水位回升2.88米,天津主城区实现全域南水供应5。
- 2024—2025年度冰期输水14.7亿立方米,保障了极端天气下的供水安全10。
- 资源调配
通过反向输水将部分南水输送至密云水库储存,并回补怀柔等地下水源,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7。
三、技术创新
- 穿黄工程:采用双洞盾构技术穿越黄河游荡性河床,克服高水压与复杂地质条件,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89。
- 智慧管理: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能调度系统,远程控制570余座闸门,保障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58。
四、战略意义
工程构建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复苏河湖生态、支撑区域发展的"生命线
核心主体投资为1367亿元(静态),考虑配套工程后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14;远期扩容计划拟追加4000亿元以构建国家水网骨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