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海洋科学发展
时间:2025-09-17 13:45: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秦超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为此,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欧洲科学院院士乔方利。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推动海洋科研国际合作,对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何作用?
乔方利:海洋经济,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好科学研究的作用。随着认识的深入,我认为架起经济和科技之间的桥梁尤为重要。一旦科学技术支撑乏力,经济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发展就缺乏后劲。
以海洋观测为例。过去,我国有大项目时,因为海洋观测只能从国外购买高昂的设备。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要推动相关技术实现突破,依靠自己的技术完成海洋观测。比如在我们自主研发的“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COAST)、新一代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海洋表层漂流浮标等,不仅大大提升了海洋观测和监测能力,直接降低了经济成本,还保障了数据主权。
另外,我认为海洋经济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比如石油开采、海洋航运等。二是减少损失。COAST工具包可以更精准预报灾害范围和时间,支撑科学决策,节省全社会灾害应对成本。
中国环境报:您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在全球海洋科学合作中的作用?在国际合作中,哪些领域可以优先推进?
乔方利:近年来,我们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有关,也与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有关。
二三十年前,我们在国际上讨论一个事情,音量较小。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事情国际社会都会主动征求中国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国家强大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国海洋科研工作者们也在持续努力。面对全世界的共同诉求,国家层面不断推动海洋科研开展国际合作,我国在海洋科学国际合作方面成果日益丰硕。
但是,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在国际上积极发声,积累信用。例如,现在一些国家不再共享海洋相关数据,国际社会期待中国能作出更多贡献。在此过程中,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海洋科学家,真正在按照有益海洋、有益国家、有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胸怀开展国际合作,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期待与中国开展合作。
中国环境报:如何评价DCC-OCC在国际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取得的成果?
乔方利: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以下简称“海洋十年”),是联合国发起的涉海倡议,其中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即DCC-OCC)于2022年6月获批成立,是联合国“海洋十年”(2021—2030)框架下全球唯一以“海洋与气候”为主题的全球协作中心,是目前全球4个全球协作中心之一,亚洲唯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作为DCC-OCC的牵头承办单位,负责协调全球海洋与气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同时协调我国“海洋十年”实施伙伴的相关工作等。
此外,DCC-OCC还负责筛选和发现优秀范例。“海洋十年”的目标并不是开展科学研究,而是进行海洋治理。治理需要方法、依靠科学,即需要基于科学的海洋治理,因此符合科学的治理工具包就非常重要。无论对政府人员还是对专业管理机构,参考治理工具包就能立即科学地了解某海域内的灾害情况及应对方法。
多年来,COAST工具包是DCC-OCC的工作重点之一,并在2025年6月第三次联合国海洋大会时正式对外发布,成为我国在科学领域对海洋治理的贡献之一。COAST工具包拥有自主科技、自主数据以及国际上的数据,并将继续从全世界范围筛选优秀案例纳入其中,予以不断完善,帮助相关方提升海洋治理水平,使海洋能够更可持续发展。
COAST工具包,背后是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的科学数据库,更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决策者、公众和科学界。
中国环境报:目前,在海洋科研领域,各国科学家间的交流情况如何?
乔方利: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科学合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国际交流频率较以往有所下降。如果没有全球海洋科研的国际合作,科学家间的沟通就会减少,既无法了解科研最新进展,也无法有效促进科学发展,海洋治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们国家一直坚定推动全球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提出系统性指导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旨在构建国际合作新模式。这对推动海洋科学发展而言,也是值得共同探讨的有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