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屿新观丨向海图强,“海上新山东”崛起
“海上有个新山东”,山东陆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面积也近16万平方公里。换言之,存在着一个跟“陆上山东”相当的“海上山东”。
“海上新山东”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奋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4年,山东省海洋经济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8011.8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20022.5亿元)。从增速来看,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而山东则以6.1%的增速实现更快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山东在海洋产业的赛道上正加速奔跑,不断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产业升级,无疑是“海上新山东”建设进程中的核心旋律。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为例,该船创新运用“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等名优鱼种的养殖作业,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为海洋渔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山东青岛建造完工并已离港启运,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建设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海上新山东”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极具示范意义的实践样本,引领山东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科技创新,则为“海上新山东”建设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山东依托科研平台实施大科学计划,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例如,崂山实验室“问海”大模型,作为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境智能预报系统,可在90秒内预测出未来15天的全球海洋环境;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青岛建成,不仅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提供了探索方案,也为资源化利用高含盐工业废水提供了新路径。目前,山东已拥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和23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家,首批涉海科技领军型入库企业达到81家,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面向未来,为助力“海上新山东”建设、推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山东制定了《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全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
“东方潮起时,齐鲁向海强。”眼下,“海上新山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海洋科技创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治理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在东方潮起的壮阔画卷中,齐鲁大地正以海为媒,向海图强,书写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