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丰”景独好|围场冷水“游”出三文鱼
时间:2025-09-23 11:30:00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张冰
内陆小县邂逅深海美味,会碰撞出怎样的惊喜?
巍巍坝上,林海涌绿;清清冷泉,鱼跃人欢。在河北围场县,一场因水而兴的产业变革正在绿水青山间发生——原本寂静的山涧冷水,如今游弋着三文鱼。它们在这片北纬42度的“生态宝地”安家落户,也打破了人们对三文鱼养殖的传统印象。
依托独特的冷水资源与区位优势,围场正崛起为三文鱼苗孵化的“黄金摇篮”,书写着一部自然馈赠与产业创新交融的生动故事。
好冷水养出好鱼苗
在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青锦瑞渔业)的三文鱼产业示范基地,工人正将孵化完成的三文鱼苗陆续投入到养成车间,进行下一步养殖。
“这里孵化的鱼苗饲养至1公斤左右,便会运往海洋育肥,待长到4公斤以上即可上市。”公司生产经理彭勇介绍。曾在青海从事三文鱼养殖多年的他,一直希望在京津冀周边寻找合适的养殖地点,而围场优质的冷水资源和区位优势,深深吸引了他。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围场拥有百万亩林海,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100米以下的深层地下水经自然过滤,水温常年稳定在8℃–16℃,溶氧量超过9毫克/升,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成为北方罕见的优质冷水资源富集区。
三文鱼对水质极为敏感,稍有污染便难以存活。其本身属于冷水洄游鱼类,具有从淡水到海水的自然迁徙习性。围场不仅水质优良,冷水环境下的鱼苗孵化成活率比东部沿海地区高15%,且距离京津冀核心消费市场仅300公里,相比西部地区,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依托这一生态优势,清青锦瑞渔业与青海大学、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引进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打造陆基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车间用水经过三级循环过滤与杀菌处理,实现“零污染、高循环”的绿色养殖。
“从打捞到加工出厂,再发往京津,全程仅需6小时,极大缩短了从产地到餐桌的距离。”说起区位优势,彭勇介绍,“首批鱼苗预计年底上市,可为京津市场供应1200吨三文鱼”。
自2024年12月首批10万枚鱼卵入驻恒温车间以来,基地已形成年孵化1000万尾三文鱼苗的产能,占全国深远海养殖鱼苗需求的20%。未来,全国每3尾深远海三文鱼中,就有一尾“出生”于围场。
从山涧冷水到深远海网箱,陆海协同一体
日前,在生态环境部的帮扶指导下,以“山海协作”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落地为实践路径,围场三文鱼迎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一跃。
清青锦瑞渔业与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签署“木兰1号”深远海养殖深度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围场三文鱼产业成功构建了从“鱼卵孵化”到“淡水育苗”再到“深海养成”的全链条闭环,形成“淡水育苗+深海养成”陆海联动模式。
“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产能突破,核心是守住了围场的生态本底。”彭勇坦言,基地建设之初便遵循“零污染、高循环”原则,真正实现“养殖不破坏生态,生态反哺养殖”的良性循环。
此次签约合作,更是精准补上围场三文鱼产业的关键短板,让“山海协作”的内涵从资源互补延伸至产业共兴。聚焦“淡水育苗+深海养成”创新模式——清青锦瑞渔业依托围场优质冷水资源,完成三文鱼鱼卵孵化与幼苗培育的全流程;待鱼苗达到标准规格后,再通过专业设备运输至烟台经海海洋渔业的“深海网箱”,由其凭借成熟的深海养殖技术完成成鱼养殖。这个模式还原了三文鱼从淡水到海水的自然洄游特性,形成了绿色生态与智能养殖相结合的品牌优势,将提高产业效率和盈利能力。
记者了解到,陆海联动模式不仅解决了围场淡水养殖空间有限的问题,更借助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在深海养殖领域的技术积累,将三文鱼养殖周期从传统的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同时通过深海环境的自然净化,进一步提升成鱼品质。
如今,三文鱼产业不仅是企业的盈利载体,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造血细胞”。清青锦瑞渔业与周边20多个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养殖协议。
根据协议,村集体出资金、出人工,企业出人才、出技术,按照“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运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实现稳定增收。“老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征地佣金,公司在养殖成功后,还会把三文鱼养殖收益部分给到周边20个村集体。”彭勇说。
以三文鱼苗孵化产业为代表的突破口,围场正将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