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和经济大省,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走在前、做示范”“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必须更加准确、系统、全面地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城市内涵式发展路径,为全国城市工作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更加准确领会会议的总体要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我们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坚定了发展信心。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为解决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如何消除城市病等问题作出了解答,推动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两个转变”关键时期,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恰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是“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思想的一以贯之,为我们在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解决新的发展问题,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再次指明了前进方向、坚定了发展信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原则,指出了发展路径。此次会议,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针对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明确了“五个转变、五个更加”的重要原则,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下的城市发展明确了目标、主题、主线以及重要抓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次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具化为 “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凸显了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与持续健全,标志着我国城市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也抓住了群众最为关心、最为期盼的问题,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
更加系统认识会议的深刻内涵
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更加全面、更加综合、更加长远。对比10年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次会议提出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系统全面,更加影响长远。增加的“创新、美丽、文明城市建设”,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文化思想等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会议对“六个建设”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每一项城市建设的任务要求,对我们制定当前转型期、关键期城市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也针对未来的长远规划,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中国范例。
城市更新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城市更新的战略地位,提出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来推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彰显了城市更新在新时代城市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同时,此次会议首次提出,要用高质量的城市更新,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提供支撑,首次提出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化规划来破除传统的功能分割,首次提出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城市更新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怎么管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治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及城市治理。比如,在讲到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时,总书记特别指出这里强调的是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可见总书记对于城市治理工作的关心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要在城市发展“软实力”上下功夫;再如,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智化趋势,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这说明城市管理不再是“大老粗”的事,要求我们在探索城市治理的方法路径时需要更多科技创新手段。此外,总书记对基层治理的讲话要求,如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等,对我们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更加全面做好会议的工作部署
江苏将牢牢把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阶段变化,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深化落实七个方面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奋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围绕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跨区域共建共享、协调互动、互联互通。推动城市结构优化,以各类功能区的统筹规划和用地混合开发推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发展。组织实施现代化美丽宜居小城镇建设行动,重点支持建设100个环境更宜居、服务更友好、产业更兴旺、人文更深厚、治理更高效的小城镇样板,优化完善城乡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和功能,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向镇村地区延伸布局,构建城乡共荣、城乡共富、城乡共美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加快建立城市更新规划实施体系,在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推动重点更新区域片区策划全覆盖。统筹建立动态更新、部门衔接、省市县联动的城市更新项目库,协同多部门推进土地、金融、审批等政策制定。加快推动城市动能转换,因地制宜推动老旧街区、低效商业等公共空间和老旧厂区、产业园区、低效楼宇等产业空间的更新改造,营造创新型空间载体,赋能新经济新业态。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增强“江苏建造”品牌影响力,积极培育行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政府投资工程、改善型住宅项目等带头示范采用智能建造产品,开拓智能建造国际应用市场。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稳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实施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力度建设高品质住房,深入推进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房子”。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向住房全生命周期服务拓展,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推动完整社区建设从试点向片区整合、全域覆盖,结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补齐服务设施短板,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环境。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结合城市更新深入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建筑全生命期节能降碳管理。构建绿色生态型基础设施体系,推广分布式能源和充换电设施网络化布局;加快推进老旧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持续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雨水蓄滞与内涝防治能力;深化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收运体系提档升级、处理设施优化提效。完善城市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持续推进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建设,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实施低效空间添绿盘活,因地制宜推进公园、单位附属绿地等“无界”开放共享。
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筑牢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底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一张网”和隐患排查机制,实施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统筹绿地广场等空间推进“平急两用”改造。提升城市房屋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城市既有建筑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城市既有建筑安全常态化监管,形成全省城市既有建筑动态数据库。提升房屋市政工程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危大工程安全管控体系。以建筑全生命周期消防安全管控为核心,完善消防审验管理制度。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进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和实施,开展老城区、老街区专项调查,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加快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建立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匹配的城市设计制度。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动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整体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支持建设10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项目。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开展数字家庭建设,以住宅为载体拓展智能家居产品集成应用,推动传统家居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建设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平台体系,加强与城市智能中枢系统等现有平台系统有效衔接。全面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支持省内新开工大中型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面建设智慧工地。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建设市政设施全域感知网络,构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全周期数据平台。
作者系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