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重庆市南岸区第3季度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通报南岸区今年以来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与成效,围绕饮水安全、截污治污、系统治理三大核心方向展开,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就农村污水治理、河长制落实、工业园区治水等热点问题回应记者提问。
守护生命之源,筑牢饮水安全防线
南岸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丛波表示,南岸区将饮用水源保护作为民生重点,多举措保障饮水安全。
在水源布局优化上,撤销迎龙湖水库、广阳造船厂2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改由城市水厂供水,提升原水质量与制水工艺;为配合黄桷坪长江大桥建设,实施白洋滩水厂取水口迁建,调整其水源保护区范围,规避交通穿越风险,并推进新划定集中式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监测监管能力方面,定期开展水源水质28项常规指标、109项全指标监测,加密监测六价铬、总镍2项重金属指标及金属“锶”专项监测;常态化开展水源地保护“回头看”与隐患排查,实现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状况评估已连续9年“优秀”,同时强化执法普法,一级保护区违法垂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攻坚截污治污,重现河湖美丽底色
据了解,南岸区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强化水环境日常监管。
入河排污口整治方面,全区16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158个整治,整治率达98.8%;同步编制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推进34个问题排口整治销号,并健全“巡查—反馈—处理—销号”机制,动态更新台账,巩固整治成效。城乡污水治理上,茶园污水处理厂三期、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四期建成投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万立方米/日,其中鸡冠石厂处理能力达120万立方米/日,跻身西部第一、全国前五;2025年累计更新改造给排水管网60.91公里,整治雨污错混接、管网破损堵塞等缺陷点位2463处,中心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4.43%;完成4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89%。
工业废水监管领域,投入48万元区级财政资金推进重庆经开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完成419家排水户入户调查,形成茶园、长江、东港三片“一园一策”方案并推进整治;季度更新58家涉工业废水企业信息,强化涉重废水不外排企业监管,同时推进园区事故池建设,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统筹系统治理,绘就人水和谐新篇
同时,南岸区通过统筹协调与联防联控,提升水生态治理效能。
在跨界河流污染防控上,与巴南区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召开7次工作联席会议及现场会议,联合开展渔溪河、苦溪河、花溪河小泉支流等跨界河流巡查、执法、监测与治理,实施鹿角片区雨污管网改造、苦溪河流域(西段)截污干管工程等重点项目,构建流域治理新格局。地表水环境质量监管方面,对寸滩国控断面实行“4小时、24小时、72小时”超标预警分类处置;编制苦溪河水体达标方案,推动“清水绿岸”综合整治工程二、三期实施及长江南岸区段、迎龙湖幸福河湖创建;完成10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巩固3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实现城乡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同时抓好汛期污染防范与旱季管控,避免“藏污纳垢”“零存整取”问题。
智慧监管能力也同步提升,在12家涉水重点企业、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1个长江重点入河排污口安装在线监控设备,构建“技防+人防”体系;依托“巴渝治水”系统深化水质“五级四色预警”机制,问题发现及溯源时效由7天缩短至24小时内,治水效率显著提升。
此外,针对入河排污口整治问题,石丛波指出,南岸区以“查、测、溯、治”推进排污口管理,累计排查286个排口并实现信息化建档,投入625万元为31个重点排口安装智慧监测设备,构建“线上闭环+智慧感知”监管网络。
截至目前,南岸区生态报表“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A档全市第一,长江干流寸滩国控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南岸区清水溪下浩里瀑布治理案例已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制作的《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纪录片,成为全国水生态治理正面典型,为各地治水提供“南岸经验”。
石丛波称,下一步,南岸区将锚定美丽南岸建设目标,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精准实施“一河一策”;推进白洋滩取水口迁建工程投用,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及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排水管网改造专项行动;全力打造长江南岸段、迎龙湖等幸福河湖,让水生态治理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来源:南岸区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