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闻记者 马爽)在骆马湖畔,晨跑者沿着生态步道奔跑,水鸟时而掠过湖面;古黄河畔的亲水平台上,老人带着孩童投喂锦鲤,芦苇荡里传来清脆鸟鸣……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市级水网先导区,近年来,宿迁以“1235”水网模式为引领,以系统思维综合施治,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让一城清水入画来。
强担当,织密河湖长制“责任网”
河道治理成效好不好,关键看责任压得实不实。宿迁早在2017年就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长制,如今已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责任网络,2616名河湖长上岗守水、携手治水,合力守护“水清河畅、鱼翔浅底”的美丽图景。

责任体系的不断“加码”,始于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宿迁建立河湖长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与省级体系精准适配、工作无缝衔接,市级河湖长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常态化深入岸线巡查调研,聚焦空间管控、生态修复等难点问题进行现场会办。2024年以来,市级河湖长签发交办单20余份,组织副河长单位通过一线调研、会商会办等形式履职112次,推动解决河湖“老大难”问题70余项,形成鲜明的“头雁效应”。
为破解跨界治理难题,宿迁创新建立跨省联防联控机制,与安徽省明光市等周边地区建立联合巡查小组,对天岗湖、徐洪河等交界河湖开展常态化联合巡查,实现“一处发现、全域响应”。在内部协同上,市河长办构建“河湖长+河长办+部门”联动机制,将现代水网建设纳入市人大常委会民主监督事项和政府工作报告,形成“资源整合、工作融合、协同配合”的工作态势。正如泗洪县河长办工作人员所说:“现在不是‘各管一段’,而是‘同护一河’,责任更清晰,合力更强劲。”
除积弊,守护河湖健康“生命线”
“以前路过利民河得捂住鼻子,现在河水清得能看见鱼儿游弋,这变化太明显了!”宿城区居民张沭伟的感慨,道出了宿迁削减污染存量的显著成效。宿迁聚焦河湖污染存量,打出清淤、截污、修复“组合拳”,让众多“臭水沟”实现“生态重生”。

在宿迁,精准治污成为减存量的核心抓手。自2023年以来,中心城区累计治理牡丹江河、清水河等河道30余条,总长度超过180公里,通过底泥清淤、生态浮岛布设等措施削减内源污染。其中,针对利民河2025年初出现的返黑返臭问题,宿城区迅速修订“一河一策”,实施管网改造、生态修复等工程,布设4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吸附污染物,种植水竹芋、黄菖蒲等净水植物,使水质实现质的飞跃。截至目前,全市已更新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20公里,完成60余个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雨污水分流改造及300余处入河错混接改造,从源头切断了污染路径。
农村水环境整治同样成效显著。宿迁将农村小微水体视为河湖的“毛细血管”,在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实施水系贯通、截污管网铺设等工程,让4处“污水塘”变身“清水塘”;创新采用“承包管护+群众参与”模式,由村民承包治理后的水塘发展养殖业,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激发了村民护水的积极性,实现了“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建立黑臭水体动态排查机制,对17条国家监管清单水体进行定期监测,5条新增黑臭水体已整治4条,全力守护乡村清水绿岸。
优协同,打造水环境“治理链”
借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东风,宿迁创新“1235”现代水网模式,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即围绕“保障水生态安全”1个核心目标,构建“水资源优化调配、水环境系统治理”2个体系,打造“市、县、乡”3级水网网络,实施“水源保障、管网改造、岸线修复、智慧监测、水文化建设”5项重点工程。

规划引领下的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今年,宿迁计划实施35项总投资43.76亿元的水网工程,截至6月底已开工30项,完成投资19.57亿元。在水资源保障领域,中心城区加快骆马湖水源工程建设,泗阳县完成成子湖卢集应急水源地达标建设项目,全域构建“双水源”保障体系。在水生态修复领域,三里湿地退圩还湖及生态修复工程退还骆马湖水面127.64公顷,释放库容15.49万立方米;洪泽湖“醉美湖湾”建设上半年完成投资超过15亿元,打造了生态与民生复合型空间。
科技赋能让系统治理效能再升级。中心城区建成500余处水位、水量、水质监测站点,布设180套视频监控和40套在线监测设备,构建全域涉水数据网络。宿迁通过整合防汛抗旱、海绵城市等系统,搭建水网调度管理综合平台,形成“河湖—闸坝—泵站—管网”一体化调度体系。
同时,作为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宿迁累计铺设再生水利用配置管网超过150公里,利用量突破8000万立方米,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突破28%。再生水这一城市“第二水源”既缓解了骆马湖、洪泽湖的取水压力,又为企业降本、城市减碳注入了绿色动能。
抓长远,筑牢河湖“共治墙”
“以前水塘边臭气熏天,现在承包养鱼还能增收。”大西村村民杜斌高兴地说。当地采用“承包管护+群众参与”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凝聚起水体管护长效合力。

科技赋能与跨界协作破解怠政难题。中心城区布设180套视频监控和40套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了问题“发现—处置—反馈”闭环;宿迁与周边省市建立联合河长制,开展跨界河道联合巡河;宿迁建立幸福河湖“共创共评”机制,让共治有章可循。2024年,全市5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380条幸福河湖成为群众的“幸福驿站”。
全民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宿迁广泛普及河湖保护知识,泗洪县老汴河治理、宿城区朱海休闲运动小镇建设等案例通过典型宣传深入人心。同时,宿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鼓励群众积极反映水环境问题,并建立“接诉即办”响应机制,形成“人人都是护水员、处处都是风景线”的生动局面。
从骆马湖的碧波荡漾到乡村池塘的清澈见底,从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到幸福河湖的遍地开花,宿迁以“加减乘除”的精准施策,交出了水网建设与水环境治理的优异答卷。随着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宿迁正以更优的水生态、更活的水经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