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958年的松华坝水库,日均为昆明城供水30万方,现水库供水量已占到昆明城市供水的30%以上。在生态防线的保护下,松华坝水库虽经历四年干旱,水质仍常年保持优良,水源区现已探索出一条水源保护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水源区森林覆盖率达52.78%
牧羊河、冷水河是629.8 平方公里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内的两条主要汇水河流。盘龙区农林局副局长马仲令介绍说,过去牧羊河、冷水河河流两岸基本为农田地,要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耕作时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就会造成水源污染。由于流域区位特殊,为保护水源,水源区近年来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农改林为重点,恢复水源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与保护,逐步构筑起了水源区的生态防线。
“水库要保证蓄水充足、水质良好,除了要有充分的降雨外,良好的植被覆盖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盘龙区水源自然生态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沁告诉记者。据统计,整个松华坝水源区林地面积达到了72.1万亩,占到水源区土地总面积的55.5%,水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78%。良好的植被覆盖,已成为涵养水源、保障水库水质的最有效屏障;而分布于水源区里的3634亩生态湿地,仿佛40个大小不一的“生态肾”,成为保护水源的有效过滤网。
目前,水源区正沿着发展优质高效林业,使山区经济活起来、人民富起来的思路,调整和优化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减少耕地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生态林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水源区将通过实施荒山及难造林地造林面积6725亩、封山育林5680亩,增加森林面积12405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87%,增加1.09个百分点。此外,提高水源区林分质量,进一步增强水源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
多重生态净化屏障保证水质
为提高水源区绿化覆盖率,减少面源污染,近年来,冷水河、牧羊河两岸100米及支流两岸50米范围内已建设了24152亩永久生态林带,在二级区完成27086亩 “农改林”,重点发展经果林、水源涵养林及苗木种植。退耕还林5.88万亩,种植生态林、经果林;种植杨树、核桃、中山杉、川滇桤木,植树造林2万余亩;封山育林2万余亩;实施天然林保护72.1万亩、低效林改造5000亩,建立起水质多重生态净化屏障。
“水源保护与水源区居民的经济利益也存在矛盾,虽说对水源最好的保护机制是让整个水源区成为无人区,但面对水源区里的8.26万老百姓,要让他们全部搬出,不仅需要巨额资金保障,更会牵一发动全局。这在短时期内显然难以实现,也不大可行。” 郭沁说。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缓和二者间的矛盾?“改变过去落后的种植方法,调整水源区种植结构,将对减少面源污染,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利益大有裨益。” 郭沁分析说,过去种植蔬菜、花卉施用化肥农药必不可少,如果改种经济林果或适宜当地种植的生态果蔬及不用施用化肥农药的中草药等,不但能直接避免面源污染,其在生长过程中还能吸附土壤中富余的氮磷等污染物,一举两得。
盘龙区通过发挥水源区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发展精品都市生态农业,通过引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引进从事有机生态无公害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在水源区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种植蓝莓、银杏、马铃薯、雪莲果及推广种植中草药等,最大限度减轻农业生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推进水源区以农为主向以林为主转变,改善了水源生态环境,每年种植的经济林果还能为农户带来经济收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户利益。
据从2009年9月开始的对牧养河、冷水河交界断面水质每年6次的监测结果显示,水质均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以上,有的达到1类水质,水质总体为优。“08年时,小渡桥也曾出现过蓝藻,但通过采取工程及生态措施整治治理,如今松华坝水库的水质都能稳定保持优良。这足以说明经过多年努力,水源区里的生态林带、生态湿地已充分发挥作用,‘农改林’、‘止耕禁养’、禁‘花’减‘菜’等一系列措施的成效已经显现。”郭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