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批,未来,这415平方公里将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可是,无论是建厂还是居住,没有自来水,一切都难以实现。从市区铺设27公里长、直径1米的管道引水建成的航空港区第一座自来水厂,只能满足航空港区2012年~2014年的用水需求。还要再兴建两座水厂,用上南水北调的水源,才能让这一大片区域真正活起来。这些,都是46岁的张郁松日夜思考和要想办法实施的。
2010年新年刚过,时任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的张郁松接到了新的任命,去郑州航空港区负责该区的供水工作。
此时的航空港区,主要由散落的自然村组成,没有自来水厂,用水主要靠自备井解决。供水安全没有保证。
这一年4月12日,郑州自来水公司与航空港区签署协议,成立郑州航空港水务有限公司,43岁的张郁松出任经理。
“来到这儿工作才半年,就传来了富士康入驻航空港区的消息。”张郁松回忆,他们做了水资源勘探,结果航空港区的地下水每天只能开采3万吨,而富士康一家的供水量就需要5.5万吨。
市区引水支援航空港区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报经郑州市政府同意,决定从郑东新区的东周水厂引水支援航空港区用水。”张郁松说,2011年11月,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同时,郑州航空港区第一水厂也同步开建。
用张郁松的话说,“引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东周水厂到航空港区,27公里,他们需要在地下铺设直径为1米的供水管道。那时候,正值严冬,工人们加班加点,仅仅用了4个月,管道就铺设完毕。这其中的辛苦,作为经理的张郁松,笑称“无法形容”。
2012年3月26日,航空港区引水工程完工;当年8月9日,航空港区第一水厂通水试运行,可以满足航空港区及富士康2012年~2014年的用水需求。
2014年之后用水怎么办?“2012年8月份航空港区第一水厂刚刚通水试运行,10月份,这个水厂的改扩建工程就立项了。”张郁松说,目前,供水能力为20万吨的改扩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已经完成,相关的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按照工作计划,2014年11月底,该工程将完工,到时候,就可以用上南水北调的水源了。
还要建两座自来水厂
对于张郁松来说,今年3月份的一则新闻,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按照规划,这个区域的面积达415平方公里,到2017年,航空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航空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而自来水厂,包括现在的改扩建工程完工后,也满足不了航空港区未来的需要。”张郁松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根据郑州市规划院的规划,航空港区需要3座供水厂,日供水能力要达到81万吨,预计供水项目的总投资为百亿元。
“告诉你个好消息,航空港区第二水厂开始立项,计划先期建设供水规模为10万吨/天。”张郁松透露,该水厂同样要以南水北调的水为水源,水厂建成后,可以解决航空港区南部和南水北调干渠东侧的用水需求。
“郑州航空港区获批,对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发展来说,可谓是个大机遇;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克服时间和资金的压力,满足整个航空港区的用水,打造我们的‘郑州速度’。”张郁松说,城市建设到哪儿,自来水的管道就铺到哪儿,并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自来水,这才是自来水人的中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