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环境物业” 服务模式探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常杪所长在第二届中国产业园区绿色发展大会的发言节选
常 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所长)
【政策环境催生“环境物业”】
总量减排。层层签署责任书,减排任务完成压力大;减排半年现场核查,稳定高效运行要求。第二是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交易,这也是催生行业的发展的背景。排污权交易,全国11个省做试点。排污权交易,实际上是对排污量称斤论两与金钱直接挂钩的,这与我们后面的管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对排污总量的监测准确性要求更高,交易一定要看到实际减排量,以此依据进行交易。 第三是合同环境服务。2011年的指导意见,包括十二五的环境服务业都提出来探索环境合同服务的新模式。,三中全会里提出加快自然资源和其产品价格改革,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这从政策解读,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期,是要把你的减排量和经济收益能够挂钩的,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服务模式。环境服务外包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技术好的、治理成本低的这样的企业,在这样的政策下,机会会越多。
三中全会里还提了政府购买,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行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从政策角度来说,这和环境物业也有非常大的直接的关系。
【园区对“环境物业”的渴求】
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求新上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园区的环保压力非常大,园区管委会环保工作人员或专业力量有限,监管工作量大,这一系列现状都催生了对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等环境服务外包需求。
环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资产。环境物业就是环境资产及其保护的经营管理活动。环境物业管理以环境及其附属的环保设施和设备为中心,涉及与其有关的上下游多种工作。
【“环境物业”的服务模式】
“环境物业”的服务模式主要有减排达标合同、拍买、排污权交易、合同环境服务、环境监测社会化外包等构成。减排达标合同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减排达标合同》,替代现有的减排责任书。以合同为框架,以排污企业、环保企业、地方政府为主体,形成技术、金融和运营监管融合的环境物业管理服务模式。拍买与拍卖相反,标的物为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企业的“叫价”为减排量,提供最多减排量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额定资金支持。合同环境服务是以合同的方式面向地方政府或排污企业提供综合环境服务,以取得可量化的环境效果为基础收取服务费。在排污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经营模式没有得到充分提高的情况下,环境服务业的市场来自于政府、公众等外部强制性,而非经济利益的驱使。这是“合同环境服务”与合同能源服务的最大区别。排污权交易使得减排收益货币化,为排污企业减排提供新的收益模式,填充了“合同环境服务”经济驱动,增强了可操作性。无论企业内部的治污设施,还是园区的集中污染治理设施,都可以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引入环境服务商,签订合同,分享收益。合同环境服务的深层意义在于综合性服务模式的变革,而非仅仅融资问题的解决。环境服务商作为政府和企业的中间桥梁,通过合同形式实现主体责任让渡和组合。
环境监测的社会化外包服务是在园区区域,包括针对园区内的企业都要进行监测。但是作为一个新区,建这个监测站在编制、资金、财政都有困难。所以企业投资建这个监测站,收费根据政府的对各种污染物监测的价格表来收费,收益据我了解还是有保障的,这种实际上是属于环境监测的社会外包服务的模式。
环境物业外包的一些优势,刚才讲的这些都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或者能够感觉会在市场,今后能够走通的一些模式,最大的优势一个是专业化服务、运营效率高、责权利明确、市场竞争充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也存在着市场监管,包括政府做什么,服务质量的监管等方面。
第二届中国产业园区绿色发展大会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中国环境投资联盟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