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水业新闻 » 正文

马保松: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朱彤: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市政污泥的研究与应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9  浏览次数:214
核心提示:马保松: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朱彤: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市政污泥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中国给水排水2022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十三届)邀请函暨征稿启事
 

各位专家、各位行业同仁、各位观众朋友:

 

大家好!我是本场直播的主持人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的 副主编 王领全(137 5227 5003) 。首先,感谢各位行业同仁莅临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间,观看本场直播!

 

   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顺应科技和行业的发展,隆重推出的云直播平台,受到了业内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企业家和行业同仁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感谢!同时,再次诚挚邀请国内外水行业专家、企业家和行业同仁推荐、自荐优质内容,到中国给水排水云直播平台,为水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中国给水排水云直播入口已经在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上开通:进入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cnww1985,首页右下角,点击 云直播 ,即可观看直播、直播回放以及近期直播预告。

   另外,凡是今天15:30 前转发,并成功邀请其他同事、网友观看本场直播的行业同仁,我们特赠送2019年雨水或者 污泥大会 论文集1本和中国给水排水杂志1本。有需要的网友请和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的孙磊联系。

言归正传,下面进入直播主题:

    今天直播的题目为: 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 马保松 教授   

马保松教授 为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德国波鸿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建设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余年。主编国家标准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 总则》、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等10部,主编出版专著《非开挖工程学》、《非开挖管道修复更新技术》等9部;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2011年获得国际非开挖技术学会颁发的“国际非开挖奖学术研究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目前主要兼任国际地下物流学会(ISUFT)常务理事、国标委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委员会SC3分委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马保松 教授  讲课结束后,会和大家答疑互动。欢迎各位观众朋友在观看直播时,提前将问题通过直播间的讨论区或者提问区发送给我们。编辑部的同事会及时整理汇总。在直播答疑环节,马保松 教授 统一和各位朋友交流互动。

    下面有请  马保松 教授给我们授课!有请 马保松 教授 


 

 





















马保松: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
2020-06-19 10:44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作者:       分享:
 













 

欢迎进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间

 

1.jpg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2.jpg

 

报告主题


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 
 

3.jpg


直播时间


2020年6月23日(周二) 14:00—16:00

 


主持人


王领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副主编

 


主讲人


4.png

马保松,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德国波鸿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建设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余年。主编国家标准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 总则》、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等10部,主编出版专著《非开挖工程学》、《非开挖管道修复更新技术》等9部;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2011年获得国际非开挖技术学会颁发的“国际非开挖奖学术研究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目前主要兼任国际地下物流学会(ISUFT)常务理事、国标委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委员会SC3分委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观看回放


5.jpg

1、关注《中国给水排水》官方微信 CNWW1985

2、点击首页右下角云直播,即可观看直播及直播回放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6.jpg



 

观看直播


方式一:可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
 

7.png

 

 

方式二:点击网址链接观看直播

https://appMA47GbBt2465.h5.xiaoeknow.com/content_page/eyJ0eXBlIjoiMiIsInJlc291cmNlX3R5cGUiOjQsInJlc291cmNlX2lkIjoibF81ZWVhY2ExNTJlYTIyX3Q0czdtM3c1IiwiYXBwX2lkIjoiYXBwTUE0N0diQnQyNDY1IiwicHJvZHVjdF9pZCI6IiJ9

 

 

 






马保松: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朱彤: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市政污泥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给水排水 water8848 今天
 
 

 

 

直播回放可以看了!

 

@所有人:感谢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  副总工兼研究院院长   万年红 教授级高工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环境研究院  郭兴芳 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柏金标,浙江开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求是 膜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柴晓利,博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慧水务 专家 梁小光:福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科研经理   武汉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污泥土地利用专家 杨长明:同济大学环境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人工湿地技术国际大咖  赵亚乾教授;美国雨水专家  苏雨明 博士:美国水资源工程师院资格工程师/奠基成员、 美注册工程师(P.E.);同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树平 副教授 、工学博士、系统分析员;北京清源华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陈亮  总工程师;西班牙科学院智能控制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孙聪聪 工学博士;清华大学 环境学院 贾海峰 教授/博导;上海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唐建国 总工;东南大学 吕锡武 教授/博导 ;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城市环境院 孙永利 院长;智慧水务分院 王浩正 院长;苏伊士 程忠红 经理;华博水务 曹仲宏 总经理;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中关村科技租赁 大环境事业部 高级项目经理 王川川 等嘉宾 的精彩演讲 !现在大家可以观看直播回放了(进入 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 cnww1985,首页右下角 云直播 ,即可看直播和 直播回放以及 近期直播预告)。

 

 

直播1(时间为 6月22日,周一上午 10点 至 12点):

 题目: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市政污泥的研究与应用

主讲人:朱彤,博士(留日),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归国华侨,无党派人士,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东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现任东北大学 过程装备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流体机械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机械、新能源与化学反应原理、计算流体力学和环境和健康科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直播2: (时间为 6月23日,周二下午 14点 至 16点)

题目: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

 

主讲人:马保松,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德国波鸿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建设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余年。主编国家标准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 总则》、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等10部,主编出版专著《非开挖工程学》、《非开挖管道修复更新技术》等9部;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2011年获得国际非开挖技术学会颁发的“国际非开挖奖学术研究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目前主要兼任国际地下物流学会(ISUFT)常务理事、国标委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委员会SC3分委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凡是直播结束前 转发邀请成功其他同事和朋友观看直播的网友们, 我们特赠送2019年雨水或者污泥大会论文集一本。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和孙磊(中国给水排水杂志社孙磊,微信号suelay001)联系。    中国给水排水直播课https://appma47gbbt2465.h5.xiaoeknow.com/mp_more/eyJpZCI6IjI3MzAzNjciLCJjaGFubmVsX2lkIjoiIiwiY29tcG9uZW50X2lkIjo2ODk0NDYxfQ?entry=2&entry_type=2002&from=timeline

 

 
扫描二维码观看:中国给水排水云直播及直播回放



扫描二维码观看:中国给水排水云直播回放

 


(微信名称:中国给水排水  微信号:cnww1985;扫描二维码进入中国给水排水微信公众号cnww1985,首页右下角,点击 云直播 ,即可观看直播、直播回放以及近期直播预告。    

 

 

共创、共生、共赢---- 鼎力打造中国给水排水核心技术品牌生态圈 

 

 

全国31省市4500家污水处理厂名单(下载全名单请点击底部 “阅读原文”
另:转发到朋友圈并点在看,可赠送2019污泥大会论文集1本+中国给水排水杂志1本,转发后请将自己信息发到:13752275003@163.com)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在看”和转发,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欢迎进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间(进入微信公众号:cnww1985,首页右下角 云直播 即可观看 直播和直播回放 以及 近期直播预告 )

 

 

马保松: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

原创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进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间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报告主题


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利器 

直播时间


2020年6月23日(周二) 14:00—16:00

 

主持人


王领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副主编

 

主讲人


马保松,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在德国波鸿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建设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余年。主编国家标准GB/T 37862-2019《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 总则》、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CJJ/T 210-2014《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等10部,主编出版专著《非开挖工程学》、《非开挖管道修复更新技术》等9部;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2011年获得国际非开挖技术学会颁发的“国际非开挖奖学术研究奖”;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目前主要兼任国际地下物流学会(ISUFT)常务理事、国标委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委员会SC3分委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观看回放


1、关注《中国给水排水》官方微信 CNWW1985

2、点击首页右下角云直播,即可观看直播及直播回放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观看直播


方式一:可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

 

方式二:点击网址链接观看直播

https://appMA47GbBt2465.h5.xiaoeknow.com/content_page/eyJ0eXBlIjoiMiIsInJlc291cmNlX3R5cGUiOjQsInJlc291cmNlX2lkIjoibF81ZWVhY2ExNTJlYTIyX3Q0czdtM3c1IiwiYXBwX2lkIjoiYXBwTUE0N0diQnQyNDY1IiwicHJvZHVjdF9pZCI6IiJ9






微信号:cnww1985

投稿咨询:022-27835707

广告咨询:022-27835639

发行咨询:022-27835231

官方网站:www.cnww1985.com

联系邮箱:cnwater@vip.163.com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朱彤: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市政污泥的研究与应用

原创 中国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欢迎进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间


 

直播交流

扫码二维码加入《中国给水排水》直播交流群,获得更多资讯。

 

 

针对当前有机固废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趋势,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具有发酵温度高,处理周期短,无害化速度快程度高,减量大,适应北方冬季气候,成本低,腐熟快等巨大优势。本研究将对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在市政污泥及其他多源有机固废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过程机制、应用效果以及未来发展等做汇报交流。

 

 

 

 

 

 

 

 

 

报告主题

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市政污泥的研究与应用

 

直播时间

6月22日,下周一上午 10:00-12:00

 

主持人

王领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副主编

 

主讲人

朱彤,博士(留日),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归国华侨,无党派人士,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东北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现任东北大学 过程装备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流体机械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机械、新能源与化学反应原理、计算流体力学和环境和健康科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已完成和正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研资助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基金8项、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1项、辽宁省博士后基金1项、沈阳市科学计划2项、沈阳市基础科学研究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项以及校级各项基金等20余项,纵向课题总金额26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检索50余篇;EI检索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2006年度东北大学“江河奖教金”和2010年度日本鹿儿岛大学“友好大使”荣誉称号。

 

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学术组织担任社会职务,担任期刊“化学工程”编委、中国环境科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科学奖评审专家、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评委,国际水协会(IWA)会员、中国环境科学会会员、日本水环境协会会员,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成员。

 

参加国际系列学术会议10(5次境外)次,赴国外讲学;促成东北大学与日本鹿儿岛大学和熊本大学签订校际交流协议;主办“中日水环境技术学术研讨会”;聘请日本鹿儿岛大学野崎勉教授、熊本大学古川宪治教授、鹿儿岛大学守田和夫教授、日本大阪大学迁裕教授、池道彦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Cheryl S .Watson教授和日本山口大学今井刚教授、日本理化研究所安井研究员等人数十人多次来东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促成机械学院国际交流访问团赴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共40余人次(教师);促成10位硕士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

 

2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1:流体机械与工程

1)流体机械及理论;

2)计算流体力学;

3)化学工程及理论。

方向2:环境机械

1)环境机械及理论;

2)环境机械原理及设计;

3)环境流体工程学。

方向3: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

1)水处理技术和原理,发明“进化生物法”技术;

2)有机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发明超高温菌生物发酵技术;

3)厌氧氨氧化技术,联合发明SNAP技术,发明SAD+SNAP技术;

4)基于硫自养反硝化等脱氮技术。

方向4:环境和健康科学

1)环境污染与健康;

2)环境生物学。

方向5:新能源与化学反应原理

1)生物燃料电池;

2)氢燃料电池。

 

3教育背景

1979年9月-1981年7月,沈阳二中(高中)

1981年9月-1985年7月,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机械工程专业,本科,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3月,东北工学院研究生院,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

1997年5月-1998年3月,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研究生

1998年4月-2001年3月,日本鹿儿岛大学大学院,物质生产工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博士学位

2004年10月-2010年3月,东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博士后

 

4工作经历

1985年7月-1987年8月,沈阳有色金属压延厂,设备设计及管理,助理工程师

1990年1月-1992年7月,东北工学院,机械二系,冶金设备教研室,助教

1992年9月-1995年10月,沈阳维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经理,工程师

1995年11月-1997年5月,沈阳宝通门业制造有限公司,创办企业,董事长,总经理

2001年4月-2006年3月,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医学部,研究员

2004年4月- 现在,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过程装备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

 

5课程教学

1)《水处理技术》,本科生课程;

2)《环境机械原理与设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3)《现代水处理原理与技术》,研究生课程;

4)《环境生物学》,研究生课程;

5)《专业外语》,研究生课程。

 

6人才培养

1)指导博士研究生20人,已毕业9人;

2)指导硕士研究生82人,已毕业人70人。

 

7学术兼职

1)期刊“化学工程”编委;

2)中国环境科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3)辽宁省科学奖评审专家;

4)辽宁省科技创新大赛评委;

5)国际水协会(IWA)会员;

6)中国环境科学会会员;

7)日本水环境协会会员。

 

8学术论文

SCI检索、EI检索、一级学报、核心期刊等150余篇,其中SCI检索50余篇,EI检索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检索50余条。学术论文如下:

1)Yuan C, Zhu T*, Lu C, Ma y, et al. A novel method to treat old landfill leachate combining multi-stage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MBCO) and single-stage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using anammox and partial nitrification (SNAP)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2019, 359(1635-1643). (SCI,Q1,IF8.355)

2)Pan Y, Zhu T*, Wang Y, Zhou A, et al. Removal of azo dye in an up-flow membrane-less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bio-contact oxidation reactor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7, 326(454-461). (SCI,Q1,IF8.355)

3)Li X, Zhu T*, Zhang K, et al. Enhanced sludge degradation process using a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in an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 with ultrasound treatment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306(17-21). (SCI,Q1,IF8.355)

4)Zhang K, Kang T, Yao S, Liang B, Chang M, Wang Y, Ma Y, Hao L,Zhu T*. A 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ammonium-containing wastewater[J].Water Research., 2020, 180, 115813. (SCI,Q1,IF7.913)

5)Wang M, Zhu T*, Guo P, Zhang Y, et al. Synthesis of hollow lantern-like Eu(III)-doped g-C3N4 with enhanc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organic degradation [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8, 349(224-233). (SCI,Q1,IF7.650)

6Shen Y, Zhu T*, Yasui K, Sun Z, et al.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iquid temperature near a cavitation bubble wall [J].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2016, 29(394-400). (SCI,Q1,IF7.279)

7)Chang M, Wang Y, Zhong, R, Zhang, K, Pan, Y, Lyu, L, Wang, M, Zhu T*. Performance of an anaerobic-aerobic combined system for dairy wastewater and the analysis of low excess sludge produc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0. (SCI,Q1,IF6.669)

8Chang M, Wang Y, Pan Y, Zhang K, Lyu L, Wang M, Zhu T*. Nitrogen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via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using a biological folded non-aerated filter[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 289, 121696.(SCI,Q1,IF6.669)

9Zhang K, Yang B, Ma Y, Zhu T*. A novel anammox process combined with vibration technology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8, 256(277-284).(SCI,Q1,IF6.669)

10Pan Y, Zhu T*, He Z. Minimizing effects of chloride and calcium towards enhanced nutrient recovery from sidestream centrate in a decoupled electrodialysis driven by solar energ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63.(SCI,Q1,IF6.395)

11Wang M, Zhu T*, Jin C, Li Z, et al. The effects of bismuth (III) doping and ultrathin nanosheets construction on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for antibiotic degradation [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9, 533(513-525).(SCIQ1IF 6.361)

12Wang Y, Chang M, Pan Y, Zhang K, Lyu L, Wang M, Zhu T*.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ammonium removal in a new biological folded non-aerated filter reactor[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88(505-512).(SCI,Q1,IF5.589)

13Zhang K, Lyu L, Yao S, Kang T, Ma Y, Pan Y, Chang M, Wang Y, Furukawa K, Zhu T*. Effects of vibration on anammox-enriched biofilm in a high-loaded upflow reactor[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685(1284-1293).(SCI,Q1,IF5.589)

14Wang Y, Zhu T*, Pan Y, et al. Enhanced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of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bio-contact oxidation reactor for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azo dye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4(616-27).(SCI,Q1,IF5.589)

15Wang M, Zhu T*, Guo P, Zhang Y, et al. Eu doped g-C3N4 nanosheet coated on flower-like BiVO4 powders with enhance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for tetracycline degradation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8, 453(11-22).(SCI,Q1,IF5.155)

16Jin C, Zhu T*, Li Z, Zhang Y, et al. The construction of g-C3N4 /Sm2+ doped Bi2WO6 2D/2D Z-scheme heterojunction for improved visible-light excited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9, 224. (SCIQ1IF 5.107)

17Wang M, Zhu T*, Zhang Y, Jin C, et al. Fabrication of novel ternary heterojunctions of Pd/g-C3N4/Bi2MoO6 hollow microspheres for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 organic pollutant degradation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8, (SCIQ1IF5.107)

18Zhang Y, Wang M, Zhu T*, Yang G, et al. Novel binary of g-C3N4 coupling and Eu3+ doping co-modifying bidirectional dendritic BiVO4 heterojunctions with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8, 202(335-344).(SCI,Q1,IF 5.107)

19Pan Y, Zhu T, He Z. Energy advantage of anode electrode rotation over anolyte recirculation for operating a tubular microbial fuel cell[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9,106.(SCI,Q1,IF4.197)

20Wang M, Zhu T*, You M, Zhang K, et al. Bi3.64Mo0.36O6.55/Bi2MoO6 heterostructure composite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organic pollutants degradation [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8, 766(1037-1045).(SCI,Q1,IF4.174)

21Wang M, Zhu T*, Han J, Lv C, et al. Ag, B, and Eu tri-modified BiVO4 photocatalysts 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8, 753(465-474).(SCI,Q1,IF4.174)

22Wang M, Zhu T*, Guo P, Chai T, et al. Effects of Cu dopants on the structures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coon-like Cu-BiVO4 prepared via ethylene glycol solvothermal method [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7, 691(8-14).(SCI,Q1,IF4.174)

23Wang M, Zhu T*, You M, Guo P,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Sm-doped Bi2MoO6 and its high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7, 728(739-746).(SCI,Q1,IF4.174)

24Wang X, Zhu T*, Chen S, Fan Z, et al. Laser-perforated gas diffusion layer for promoting liquid water transport in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7, 42(50): 29995-30003. (SCI,Q1,IF4.084)

25Chen S, Zhu T*, Wang X, Li W,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oling performance of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suspension in a PEMF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7, 42(50): 30004-30012. (SCI,Q1,IF4.084)

26Wang X, Zhu T*, Wang S, Chen S, et al. Dynamic response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under mechanical vibr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6, 41(36): 16287-16295.(SCI,Q1,IF4.084)

27 Zhang, K, Lyu, L, Kang, T, Yao, S, Ma, Y, Pan, Y, Wang, Y, Furukawa, K, Hao, L, Zhu T*. A rapid and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anammox granular sludge through vibration [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9, 143.(SCI,Q1,IF3.824)

28Lyu L, Zhu T*, Zhang K, Li Z, et al. Inhibition of anammox activity by phenol: Suppression effect, community analysis and mechanism simulation [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9, 141. (SCIQ1IF3.824)

29Yuan C, Wang Y, Zhu T*, et al. Multistage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for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Optimization and bacteria community analysis [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7, 125(200-207).(SCI,Q1,IF3.824)

30Li X, Zhu T*, Zhang K, et al. Effect of the sequence ultrasonic operation on anaerobic degradation of sewage sludge [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6, 112(66-71).(SCI,Q1,IF3.824)

31Kang T L, Zhu T* et al. Analysis of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of anammox biofilm rotating bed treatment of pig farm wastewater[C]. 4th International Anammox symposium. 2019.(会议)

32Zhang K, Zhu T* et a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vibration on anammox process at ambient temperature[C]. 4th International Anammox symposium.  2019.(会议)

33Wang Y, Pan Y, Li X, Zhang K, Zhu T*. Ultrasonic treatment enhances sludge disintegration and degradation in a photosynthetic bacteria-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9, 91(8), 665-671.

34Zhang K, Chen S, Chang M, Du J, Yuan Z, Wang Y, Ma Y, Lyu Z, Sun Z, Liu H, Hao L, Zhu T*. Treatment of polyacrylamide production wastewater by multistage contact reactor with activated and anammox sludge[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150.

35Qu W, Zhu T*, Han J, Yang D, et al. Research on excess sludge homogenizati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by orthogonal test method [C].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 227(5). (会议)

36Lyu L, Zhu T*,Zhu Y, Zhang K,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ybrid Partial-Nitrification and Anammox Reactor with Stirrer [J].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19, 28(3): 1813-1820.

37Pan Y, Zhu T*, He Z. Enhanced Removal of Azo Dye by a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a Membrane Biofilm Reactor [J].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8, 57(48): 16433-16441.

38Wang Y, Zhu T*, Pan Y, Li X, et al. Sludge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analysis in a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coupled up flow anaerobic blanket reactor with an ultrasound treatment system [J]. Rsc Advances, 2018, 8(73): 42032-42040.

39Wang M, Zhu T*, Han J, Guo P,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B-doped Bi2MoO6 and its high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J].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2018, 113(86-93).

40Qi Y, Zhu T*, Wang M, Zhang Y, et al. Effect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structure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BiVO4 prepared via an improved solution combustion method [J]. Micro & Nano Letters, 2018, 13(7): 1017-1020.

41Shen Y, Yasui K, Zhu T*, et al. A model for the effect of bulk liquid viscosity on cavitation bubble dynamics [J].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7, 19(31): 20635-20640.

42Wang M, Zhu T*, Guo P, Yang G, et al. The honeycomb-like Eu3+, Fe3+ doping bismuth molybdate photocatalyst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prepared by a citric acid complex process [J]. Materials Letters, 2017, 192(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