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立雅,这个世界顶级水务巨头,在中国市场南征北战“圈地”17年,近日却因为中国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频频被媒体所关注。昨日(4月13日)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宣传部长田华强的一句“我们(威立雅)没有权力停水”将本来渐渐在此事件中淡化的威立雅,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至此,叱咤世界水务的威立雅,在中国“东游记”中触礁。
兰州苯超标72小时回顾
兰州苯超标72小时回顾
4月10日17时,威立雅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发现水异常后,该公司又连续3次对水质进行了检测,每次间隔2个多小时。
11日凌晨5时,经过先后4次水质检测,威立雅公司最终确认4号自流沟第二水厂入水口及第二水厂出水口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并报告兰州市政府。
11日11时,自来水厂控制阀开启,4号自流沟的水被切断,不再供水。
11日下午,在兰州市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董事长姚昕的解释是“用来填充自流沟之间的沉降缝被污染物溶解,导致污染物进入到自流沟。
12日上午,兰州市在西固区召开会议,此次兰州水污染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兰州市副市长严志坚通报称:“经取样分析调查排摸,自来水苯超标,来自连接自来水公司一分厂至二分厂之间的4号自流沟,这条沟长约3公里,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全程封闭,沿途没有排污口,但是与周边的部分化工企业的管线有交叉,从自流沟下方穿过后,对此有影响。”
13日,有关方面公布了最新调查结果,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管道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最终造成了兰州自来水苯超标。
兰州水污染事件 威立雅的十七年阵痛
威立雅在华总共签署了投资及运营13个项目,期中兰州水务项目签署于2007年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国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逐年加大,引得诸多,国际水务集团注资中国水务。使得中国水务市场中悄悄刮起了一股外资风潮,国有企业改制陆续启动,各地政府通过招商争夺外资项目空前激烈。以威立雅、中法水务为代表的“洋水务”角逐的“香饽饽”。其中威立雅,可以说独占鳌头,中国多半水务都由其占据。自1997年,威立雅水务赢得了在华的第一份合同——天津凌庄水厂改扩建与20年特许经营合同。算来,威立雅水务已经在华17年之久。其在华总共签署了投资及运营13个项目,期中兰州水务项目签署于2007年。
多年来,威立雅参与包括制水、配送、和客户服务在内的全面水务服务,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允许一家非官方的商业运营商全面接管市政水务。
应该说,威立雅在中国也走了一些弯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威立雅即通过其工程分公司OTV—KRUGER进入中国,1997年6月,威立雅获得了天津凌庄水处理厂的改造项目和20年的经营权。但随即在天津的项目上,威立雅被政府告知,新公司成立以后,不能把原企业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加上一些其他的政策因素,1999年之后,整整3年,威立雅在中国的业务停滞不前,竟然连一个像样的项目都没有做成。
因此,威立雅后来提出要走DBO的模式,而此前,威立雅在国内合作的只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与当地市政企业合作,由中方控股;另一种是BOT模式,由威立雅建设水厂,投入运营后转给当地水务企业经营。威立雅中国公司高管明确表示,“我们希望从水源开始,到城市水网的建设管理,一直到水表,都由威立雅来做。”
现实给威立雅提供了机会。一个水务项目通常都可以分为前期投资和后期运营两个阶段。威立雅四两拨千斤的秘诀也就在于尽量避开投资阶段,直接进入运营。事实上,威立雅也只是复制了其在欧洲的成功经验。在欧洲,水务项目的运作已经十分具体化。通常,投资会由国家、地区政府以及社区作为主导,同时吸收部分民营资本,而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则交给威立雅这样的专业运营商。像威立雅这样的专业运营公司,它的核心竞争力也的确在于后期的运营而非前期的投资,例如它每年会投入5亿美元用于水处理方面的研发。
现实也让威立雅出现了失误。我相信,兰州水污染事件不仅是中国水务史上的“疮疤”,也将是威立雅水务史上的一个“阵痛”。
仅就本次兰州自来水苯污染事件而言,虽然根源在于中石油管道泄漏,但兰州市自来水的唯一供给方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无疑存在过错。按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的说法,不管污染的来源如何,不管是否已经检验到,只要是“被污染的水流出水厂,说明水厂本身就存在问题。”在通报时间上,尽管威立雅再三宣称检测苯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时间。但从10日17点首次发现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到11日早5点才确认第二水厂出水口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并报告兰州市政府,已经过去了12个小时(按政府说法则是早7点才接到报告)——很难认为这是对市民健康负责任的做法。最后,有消息称隶属威立雅的自流沟“年久失修”,常年“超期服役”,一直没有改造,如果属实,那么显然威立雅要负上相当的责任。(以上言论摘自腾讯网)
威立雅:是羊还是狼 中石油:中枪还是躺枪
威立雅:是羊还是狼
兰州市4月13日下午17时20分,召开了该市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发生之后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根据对兰石化化肥厂、乙烯厂、橡胶厂、石油化工厂的生产装置和污水系统排查,其化肥厂苯胺生产装置、合成氨、尿素装置和硝酸装置于2013年下半年起陆续停产至今;丙烯酸、乙烯、芳烃装置及污水预处理系统运行正常,未发现物料及产品泄漏现象;生产区域内雨排井、化污系统水封井未发现物料泄漏现象,消防井内发现有少量飘油。
通报称,从4月11日下午3时开始,事故调查组在原兰化公司250万吨/年炼油装置(现芳烃装置西罐区)对面区域、即威立雅水务公司自流沟两侧开挖了12个探坑,从坑内发现大量含油污水,累计抽排含油污水约800吨。4月12日,又扩大开挖区域,开挖了14个探坑,对坑内含油污水进行了采样。
4月11日,兰州曝出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前来参加这次事件调查工作的王金生(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州自来水从黄河取水,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水厂到第二水厂有一条长约3公里的自流沟,与黄河一样都是从西往东流,自流沟的南边是兰州石化。经查阅资料发现,这家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曾发生过一些泄漏事故,一些有机物质渗到地下,随着地下水从高往低运动。而自流沟埋深四五米,且处于地下水下游,阻挡了地下水的运动,在自流沟一侧形成了地下水滞留区,初步判断是滞留区内含苯的地下水进入到了自流沟。
然而,自流沟为何现在才出现苯污染?王金生解释说,自流沟是水泥结构,每隔一段有一条收缩缝,自流沟的设计寿期到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到水质。王金生表示,现已在自流沟附近地下约一米深处发现污水污油,但其成分还需做进一步测试。之前,兰州市环保部门认为兰州石化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自流沟的4号线,导致了苯超标。
客观地说,兰州市政府在这起水危机事件中,对于后续的供水安排以及相关的信息发布,都没有让公众感到不满。只是从威立雅水务公司发现到政府公布最终花了超过18个小时,让很多当地民众充满了愤怒,因为在这18个小时里,到底有多少兰州市居民喝了苯含量严重超标的自来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作为全球三大水务企业,法国威立雅来头不小,但近年在中国却连爆违规丑闻。2007年的青岛,2013年的浦东、海口等威立雅水企,都曾发生过水污染事件。这意味着作为公共品的自来水,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与政府如何更快地公布信息,也就成了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既然有两个主体,彼此间如何协调,如何将沟通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成为二者共同的挑战。此次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事件,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在信息公开的速度上都远未达到公众要求,这也使得兰州市当地领导郑重表示“未瞒报”的声音,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面对日益高涨的“洋水务,滚出中国”言论,小编想说:“威立雅,你得来的‘水务巨头’称呼容易么?”中国水务的17年东游记,路漫漫其修远兮,威立雅你还是上下而求索吧。当下的中国没有满清时代的腐朽——全盘否定“洋水务”,也不会“崇洋媚外”。我们会更理性的看待事件,我们希望得到威立雅的,“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亡羊补牢,时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