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兰州自来水事件已经不是简单的行业事件,它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这个事件引发的是每个社会生命体的集体大反思,事件已经发生,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应急处理、查找原因、追究责任,更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根治途径。作为供水行业促进组织,供水联盟从专业角度整理筛选的各大媒体的观点和建议,希望对个人、企业、政府有所震撼和启发!
4月14日 法制日报:媒体评兰州自来水危机:面子工程掩不住民生危机
主要内容:
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公众最忧虑的公共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所有城市的自来水安全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看看多少城市的生命之水仍被污染炸弹威胁着。
为给自来水进行全面体检,既需要环保、住建、卫生、安监等多个国家部门牵头,也需要各个省市政府全力配合,因为一些污染炸弹的威胁可能是跨区域的,还有一些污染炸弹是大型企业制造——比如说兰州这起水危机事件就是中石油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只有国家部门介入调查,并督促各地政府整改,才有望彻底排除污染炸弹。
当然,从根本上排除自来水污染炸弹也需要制度支撑。比如,应制定统一的公共安全法,把水、电等公共产品纳入到公共安全治理范围。再比如,尽管各个城市都有《城市供水管理条例》,但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执行效果都不理想,这也是造成自来水危机频发(今年以来媒体就曝光10起自来水异味事件)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完善水法以及国务院《城市供水管理条例》,指导、规范地方自来水管理工作。
4月14日 环球时报:兰州水污染事件加倍打击政府公信力
主要内容:
兰州水污染事件引起巨大反响,由于之前一个月兰州市曾对水污染进行辟谣,上周末的事件加倍打击了公众对政府绝对保障饮用水安全能力的信心。
面对中国各地不断出现的污染事件,政府恐怕需要调整同公众沟通的态度和方式,认真重建同舆论的信任关系。
环境问题无法迅速解决,但官民之间的隔阂却是能够消除或改善的。中国的各种污染也决非不治之症,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它们,大家都不做看客,中国走出当前的污染困境终究是有希望的。
4月14日 经济参考报:我国多个省市水务公司入环保部“黑榜”
主要内容:
兰州事件只是我国脆弱的用水安全环境的一个缩影,因为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要求,多个省份的水务公司均已进入环保部督查“黑榜”,工业发展的同时却是无序排放和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种工业废料、农业化学物质的排放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但是在水源地水质下降,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和管网设施老化等约束下,尽管自来水厂出厂水质符合检测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居民能够喝上安全水。
“兰州事件反映出的是中石油这样的化工类企业,必须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制度,例如启动污染物排放转移登记制度,让这类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定时向公众公开并让公众监督。
要落实新国标,最重要的是理顺供水机制,建立一套涵盖水源保护、水厂生产、管网运输、销售定价的现代制度,还应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让水质检测不再是水务企业“自说自话”。
4月14日 每日经济新闻:水安全应急管理存漏洞 专家建议水质数据实时公开
主要内容:
兰州发生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污染企业、供水企业、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是否存在,是否有效,这个需要反思。
威立雅是一家国际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按照国际的通行原则本来就应该采取应急措施,中国也有相关的应急要求,但是,其在应急中没有体现及时告知、警示的作用。
很明显,相关法律和政策,对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信息发布等程序和措施都有严格规定。 “不存在法律上的漏洞,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法律上的规定。规定执行得不好,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水安全的管理包括应急管理和日常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自来水信息在日常管理中一直难以对外公开。
专家建议,在饮用水的问题上,可以借鉴空气质量的发布和管理方法,向社会实时发布自来水水质检测数据,形成常态化。
我国可能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水源地水质是不达标的,通过信息公开,激发社会公众参与,以推动水安全治理。
我们即将在下集选送的媒体有:中国环境报、21世纪经济报道、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京报、兰州晨报等,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