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受台风暴雨以及城市化建设、潮水顶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建市30余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超过30次,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5亿元。近几年影响比较大的是2008年“6.13”的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亿元。今年“511”暴雨事件,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江门、深圳、珠海等8地23县118个乡镇33.92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5亿元。其中深圳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000万元。
一、深圳市排水防涝的现状
二、问题和分析
三、探索和实践
(1)后海河案例——用离岸式填海的思路来解决排水的问题。
像滨海城市的河网地带,一般是受地势低洼且洪潮外包的双重影响较大。后海这一块规划面积接近12平方公里,其中填海区5.9平方公里。在没有填海之前,这一片是有8条排水明渠排入深圳湾,这一块雨水设计的重现期基本上是一年一遇,2004年之前总体运行情况是比较正常的。从填海开始之后,这一区域的内涝问题就非常突出。而且受后海湾河塘淤积的影响,整个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也有所降低。从表里可以看出来,常年淤积,有的地方达到了1米,最多达到了1.14米。由于这些突出问题,水面壅高,排水出路不畅,路排口的淤堵严重。
这一块考虑借鉴日本东京湾离岸式填海的模式,日本在台厂那边利用离岸平台建立了大的人工岛,保留了原有的水利条件的水系,尊重了城市的水系,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
主要结合后海中心路中间绿化带的建设,建设了南北向的后海河,通过后海河来解决旧有的城区排水排泄的问题。下图是建成以后的实景照片。这个模式对整个城市区域的排水能力是一个完善和提高,以及对城市景观的提升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2)福田河案例——利用滞洪区来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福田河是深圳河的一级支流,它流进深圳市的中心区域。它的防洪标准定位是一百年一遇。在2008年进行的福田河生态景观综合政治工程项目中,对全线的水面线进行了推求,发现在百年一遇的标准下,由于受到深南路的湘潭和田面村这一片湘潭的瓶颈段的影响,使得在田面村的湘潭的水面线达到了6米,超过了地面高层1.2米。如何来解决防洪的问题?对此进行了演算。如果需要削峰或者滞洪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的话,要达到69立方米/秒才能实现。结合公园里面现有的树林草地建设了滞洪区。通过这种措施,削减的洪峰流量是24立方米/秒。而且深南路这边建了一个管渠来实现管道洪水的分流。
四、排水防涝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是规划先行,并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实施。这一块要按照《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来实行,要求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全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编制。要合理布局城市排水的系统,确定源头减排、管渠、泵站、行线通道的主要建设任务,并将这个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里去,与道路、园林、竖向和城市防洪等规划进行协调统一。
二是加大投入,加快排水设施的建设。深圳市现有管渠人均长度是0.7公里,城市排水管网的密度为5.38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德国,2002年的人均排水长度已经达到了5.44公里,管网的平均密度达到了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美国也基本上是这个水平。一般认为排水管网的密度越高,排水管网的覆盖面就越广,服务范围就越大。从前面数据比较的差异来看,还是需要加大投入,严控施工质量,加快排水设施的有序建设。
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削减洪峰、控制污染。国家要求在新建城区控制径流系数不大于0.5,改造区域的径流系数不能大于改造之前的。
四是摸清现状,参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的规定要求,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校核的工作,逐步摸查清楚排水管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在摸查清楚管网系统的情况的基础上,要开发排水管网数字化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管理、模型模拟等技术实现对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评估、清淤分析、事故应急分析,发现排水系统的薄弱环节和区域,提高管理效率。
深圳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要解决排水问题,提高防涝标准,不仅仅依靠工程措施改造管渠,关键是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建设的时候就要对城市开发有所控制、有所引导。另外,实现排水防涝安全的提升,要重视管理,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请按本页上方标题下提示点击“给水排水”,关注即可。
转载本文请标明出处:转自《给水排水》杂志微信,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