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中国水网环境平台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共同主办的“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盛大开幕。开幕式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宣读了《倡议书》,倡导环境产业企业家与技术型企业,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放开胸怀,在管理、金融等方面围绕核心技术,展开多维合作。
文剑平指出,环境产业发展最终有赖于技术创新。技术不创新,企业就无从发展,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碧水源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进而得到投资人和公众认可,其核心也是基于创新。然而,仅仅依靠技术创新还远远不够,技术的“躯干”只有插上管理和金融两个“翅膀”才能飞得更高。
文剑平认为,过去的十年中,环境产业的内外部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展开行业合作通常需要运气,而如今,产业相关领域拥有非常多的管理人才、投融资人才,也有非常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和非常多的金融工具,合作的规则也愈加清晰。
当前,环境产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本次论坛的主基调是“让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文剑平强调,技术唯有通过生产力才能转化为价值,而合作将有助于技术实现有效的落地。
附:环境技术产业倡议书原文(文剑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很高兴又在这一年一度的技术盛会上与大家相聚了。受E20环境平台邀请,很荣幸,在这样一个技术产业盛会上以技术从业者的身份,向我们的产业发起倡议。
大家都知道,环境产业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我们冷静想一想,改善我们的环境最终依靠什么呢?我非常狭隘的认为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我们只能从这方面下功夫、下力量。当然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有政策的,经济的,经营的,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很小,也可以说是无能为力。而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我是技术出身,曾经是、至今也还是技术产业的坚定践行者。我相信,技术不过硬,技术不创新,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这也是碧水源能生存发展并得到投资人和公众认可最核心之所在。
但是,是否有了技术就可以了呢?这远远不够。从技术到解决问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各种甘苦,可能我们这些技术专家深有体会,明明非常前沿的技术,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是就是落不了地。原因在哪里?我也曾苦苦探求,其实就是此次论坛提出的主题--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这个提法非常好。
我的理解就是技术要落地,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技术的价值,这就是技术的产业化,而不是研究成果结束后就是一个报告束之高阁,技术怎么实现产业化呢?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合作!这种合作是基于高度专业分工的合作,我们作为技术专家不仅要了解技术的前景,更要明白技术的局限。
碧水源这10多年走来,业界认为发展的尚可,其实就是我们在产业合作上下了一些功夫。我理解的企业发展,其实就是“技术+管理+金融”有机的融合。当初碧水源为了实现技术产业化,组建了专业的人才团队,包括金融、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这个思路,技术的主干只有插上管理和金融两个翅膀才能飞得更高。过去的十年,我们产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是现在这样,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产业成熟度,跟现在相比都要差很多,想做技术产业化是很难的。
现在不同了,我们周围有非常多的管理人才、投融资人才,我们周围有非常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有非常多的金融工具,合作的规则也越来越清晰。我想,这次论坛提出技术进入产业时代,也是基于这个判断。
最后,我的倡议就是,无论是技术企业家还是技术企业,在千载难逢的时代,放开我们的胸怀,用我们的核心技术,在管理、金融等方面进行多维全方面的合作。
文剑平:环境产业“腾飞”时代,合作成为技术“双翅”
时间:2014-06-20 12:02 来源:中国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