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即可免费申请加入
中国污泥处理处置战略联盟(271位水行业代表了)
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
未来二十年环保科技发展趋势预测,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最新研究成果汇报,环保产业科技发展机制探讨,“水十条”对环保产业蓝图影响解读,最具技术创新的“靠谱”企业家寻找……金秋十月,一同走进中国环保之都——中国宜兴,聆听最前沿的讯息,感受最独家的观点。
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是科技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部省会商共同推进宜兴环科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旨在实现环保技术与产业的有效连接,推进环保产业高地——宜兴环科园的产业发展,实现行业引领与示范。因此,本次推进会主题聚焦在“环境、科技、产业”,将“政产学研金”进行充分连接,以期通过跨界智慧的汇聚,获取前进力量。
推进会采用总论坛-分论坛-总论坛、产品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与会者既可集中聆听大家之言,也分散进行小众讨论和对接洽谈。本次推进会10月24日上午的主旨论坛分为四个环节:科技部“十三五科技规划思路”,旨在指明未来五年的产业科技发展路径;环保部“水十条之于环保产业的影响”,旨在绘制环保产业发展蓝图;曲久辉院士的“未来环保科技发展预测”,将在全球视角定位我国环保科技发展的得与失;而宜兴环科园朱旭峰主任的“宜兴环科园2014”,则是紧接宜兴地气,代表宜兴环科园——这个被誉为全国最优秀的环保促进政府机构及千家宜兴环保企业,向全行业的一次真诚汇报。同时有幸得到了三位国际顶级污水处理专家Perry McCarty、Glen Daigger、Mark van Loosdrecht的支持,并为大会发来寄语。
10月24日下午,推进会同期举行三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概念厂水未来、产学研合作创新及发展、国际技术转移为主题。
“概念厂·水未来”分论坛是推进会一大亮点,主要围绕概念厂专题进行研讨。2014年年初,曲久辉、王凯军、王洪臣、余刚、柯兵、俞汉青六位国内知名专家联合提出《建设面向未来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此举一经推出,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且汇聚了一批顶级精英,且已卓有成效。半年过去,概念厂事业又有了哪些进展与突破?欧洲概念厂考察,世界顶级水处理专家交流又为中国城市污水概念厂事业带来了哪些新的启示?本次推进会,概念厂专家委员会就将结合国际交流成果及欧洲考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独家系统解读。
技术转移与产学研,都是时下热点话题。10月24日下午,推进会国际环保技术转移分论坛,特别邀请到了环保部的对外交流合作中心与科技部火炬中心一起,分别就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及发展议题,邀集行业政策设计者、行业研究机构及企业家,一同探索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技术国际转移机制及案例分享。
技术与资本,是环保产业的两翼。技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资本,企业成长壮大之源。10月25日上午的科技金融﹠环保创新技术路演,便是专为技术与资本对接而设,让资本找到技术,让技术遇上资本。走进环保创新技术路演,感受环保产业发展最新脉搏。届时,还将举行对接洽谈活动。
两个多月的精心策划与走访,两千多家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实地调研和广泛征集,三十余位业内权威演讲嘉宾的诚挚邀请,十大合作单位的甄选。科技前瞻与机制探索的融汇,技术创新与案例分享的结合,宜兴经验与中国乃至全球趋势预测的碰撞,环保产业与科技发展机制探索,环保产业与科技孵化案例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只为让您不虚此行。
如果您正在寻找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如果您想寻求产业促进工作的启发与灵感,如果您一直关注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事业,并想参与其中,如果您刚刚走上环保创业之路而苦于酒香巷子深,如果您正在苦苦寻觅靠谱的技术企业却感叹伯乐无马,如果您想全方位了解中国环保之都——宜兴的前世今生,那么灵秀宜兴,环保肇始;金秋十月,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等你来。
看未来:十月再论"概念厂"
100年来,人类使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保障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水处理专家在更新自己的观念:污水处理不是简单地去除污染物,更应该在节能、资源回收、环境友好的方向上进行新的革命性发展。
提出了污水处理概念厂命题的曲久辉院士等六位中国专家认为,中国的污水处理概念厂有4方面的追求,即追求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追求提高能源自给率、追求物质合理循环、追求环境友好。而这4个追求也影响到概念厂核心技术的应用。污水处理概念厂追求的是健康的水质,就是要把资源回收、能量转化、有害有毒污染物去除进行统筹考虑。追求环境友好,即做到排出物对生态环境安全,融入周边社会,不影响周边土地的使用功能,还会将处理过的污水用作补充水源。概念厂的提出给中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带来震动,同时也影响到国际学界。
距离“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的理念公布已半年有余,本次推进会的一个重头戏即是概念厂专题宣讲研讨。半年多来,概念厂事业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行业的顶级精英,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概念厂专家委员会将结合同世界顶尖水处理专家的研讨成果和欧洲考察内容,展示在概念厂“四个追求”方向上看到的独特风景。
概念厂的建设及其拉动的各项工作是宏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行业、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值此"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推进会”之际,举办“概念厂•水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论坛活动,听取专家汇报,发表您的真知灼见,并与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这一光荣的事业做出贡献。
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创新之路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部署和要求,节能环保产业位列国家战略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其中。产业发展目标将要突破一批环保产业技术瓶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和一批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有序集聚发展的先进环保产业基地,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在重点领域环保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和环保服务体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
环保产业来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面对“十二五”繁重的环境保护任务,如何探索环保新道路过程?如何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以满足探索环保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探索环保新道路离不开先进理念引领,离不开强大科技支撑,离不开重大科技突破。
作为中国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在产业发展初期就有了比较成功的案例。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产学研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合作发展至现在阶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成长过程。随着国家协同创新工作的全面铺开,产学研合作出现了“政、产、学、研、用”或“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乃至“政、产、学、研、金、介”六位一体的创新组织形式。
但总体来说,由于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等原因,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例如部分产学研结合用行政手段替代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的各方定位和分工认识不清、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效果不理想;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模式形式大于实质等等的问题。
有人说协同创新开启了产学研合作2.0时代,此时,更有必要对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体各方定位、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及中介机构建设及有效服务、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作为、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的充分发挥等问题进行一次真诚的探索和讨论,进而更有效地整合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
2014年10月24-25日,2014(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在江苏宜兴宾馆召开,会上将围绕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产业升级三大主题,邀请政府、企业、高校几大主体共同探讨,打破沟通围墙,一同探索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在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大好环境下,环保企业如何抓住产学研合作体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发展契机,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如何加快科研市场化步伐,使科技成果尽快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合作各方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加强紧密性,提高产学研合作深度,加快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国际技术转移之路该如何走?
在经济全球化与技术国际化的大形式下,商品、服务、资本与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得已顺畅流通与交换。国际技术转移已然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手段之一。通过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
而互联网技术发展,无疑成为了世界贸易与信息传递的助理剂。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发展的日趋成熟技术转移事业显然迎来了其快速发展的春天。近几年,技术转移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国际技术转移年合同额度已接近千亿元的规模,技术转移平台机构、服务机构和国际合作机构也相继涌现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环保产业已成为技术转移市场上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我国环保产业由于起步较晚,走的是一条“引进+改进”的技术路线。这一方面大大缩短了产业技术试错期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其陷入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机制的积累和建设不足的窘境。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技术是创新还是引进?又该如何进行创新与引进?引进之后如何利用技术促进产业发展?资本如何配合技术引进来?中国企业(资本)如何走出国门去获取技术?都是政府、企业及相关技术转移机构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2014年10月24日,“2014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国际环保技术转移论坛特获得了环境保护对外交流合作中心的大力支持,技术转移机构、专家、企业、资本,一同齐聚宜兴,分别就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及发展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期间还将进行环保技术国际转移机制及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