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人好聪明!用自行车道解决城市下水问题
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正被深刻的定义着:虽然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护提阻止了大部分来自海上的水患,但是城市内涝和降水正在形成新的威胁。区域性的降水会淹没整个街区,现有的下水系统根本不足以应付如此突如其来的暴雨。
哥本哈根突降暴雨,2011年6月(Photo via DJ Ladze on Flickr. With permission)对生活在哥本哈根和其他城市的丹麦人来说,上述情况正实实在在发生着,并引来了大量官方的关注。比如下面的哥本哈根气候适应性规划。
利用街道绿化作为暴雨缓冲区的案例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应对方案摆在台面上讨论。上图即为典型的构建“暴雨应对街道”的案例。简单说来,就是将街道的绿化空间(绿空间)作为暴雨时的蓄水缓冲(蓝空间),也有的街道将绿带布置在路一侧而非路中间较低的地势处,起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此做法效果奇佳,在应对暴雨的做法同时也扩大了城市绿化覆盖率,避免了对取消停车位后的投诉及诸如此类的问题。对街道的绿化及对雨水溢流的保留,是构建良好的城市景观的有效途径之一。解决地面径流过大的问题,同时又可创造更多的城市绿地,这种构想相当高明。然而在哥本哈根,不是所有街道都有空间来容纳绿色走廊或储水空间。这些街道该何去何从?回到本文标题,在丹麦,城市空间正被新的气候情况深刻地影响着,反过来,为了解决气候问题,城市空间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哥本哈根"current"系统正被开发的原因。
关于作者本人在暴雨中的感受及灵感产生的源头就跟许多别的灵感一样,下文所要讲述的方案灵感源于个人经历。上图即为作者本人,彼时正站在哥本哈根Vesterbro街区(以红灯区闻名)的Istedgade街。由于天降大雨,Istedgade街道及Vesterbro街区已整个泡在水里。街道远处,还有人划起了皮划艇。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某个周六,在Copenhagenize Design公司办公室讨论了一整天气候适应性问题后,作者在某个酒吧的厕所看到一幕。这个传统的设备(译者注:小便斗)直接连在墙上,此外,我还注意到地上有一块区域加装了格栅篦子,被用了起来防止溅射产生的“多余的径流”。这块区域在清洗拖地时也能派上用场,多余的水可以从这里流到地下管道。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简单的设计思路可以用于街道么?在2011年的罕见大雨中(译者注:应指的是2011年6、7月哥本哈根的连续降水引起的严重城市内涝,即上文作者照片所示)开在地下室的商业,包括我的,不都是毁于一旦么?是否可以利用现有城市空间,将其设计为暴雨径流系统?
用乐高积木形象表示的排水方案就如其他在卫生间产生的奇思妙想,为了使城市空间形象化,孩子们的乐高玩具必不可少。在一个典型的哥本哈根城市空间中,复杂的自行车道网存在于主要街道中,与周边建筑一起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作为一种轻载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对基础设施造成的磨碎微乎及微。因此,为何不简单点,直接在自行车道下新建大容量雨水沟?这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Current系统。利用现有的空间进行极端天气下的雨水管理,并为骑单车的人改进相应的基础设施。
哥本哈根Current系统简单地说,哥本哈根化包括了以下内容:在现有自行车道下挖一条沟渠,以预制混凝土做出一长条储水空间,最后上盖以预制混凝土板,用的是最基本的明挖工法。对那些没有足够空间布置中间隔离绿化带的街道,可以挖这样一个储水空间。作为一个高效、大容量的系统工程,这样的设施可以加快街道排水,减小暴雨对低洼敏感区域的影响。Copenhagenize Design公司的建筑师Steve Montebello就从事这项设计和计算。哥本哈根Current系统的设计初衷是让大量的排水通过城市排水脆弱的街区。哥本哈根市和腓特烈斯贝市已就疏浚Saint J?rgen's湖并引暴雨入湖展开磋商,哥本哈根Current系统在这其中扮演了临时储水的角色。
一张重新设计了湖滨后的效果图,哥本哈根流中的水最终流入这样的一个蓄水终端。
一张改造后的自行车道剖面图,包括下部的混凝土沟渠,上部的预制盖板,人行道侧和机动车道侧的排水篦,以及布置在路面的加热线圈及LED灯预制混凝土盖板可以承受大量自行车的荷载,在交叉口也可承受通过的机动车的荷载。此外,这样的非机动车道还能加装很多小玩意儿。比如嵌在路面的LED灯可以用来指引自行车道,沥青层下的加热线圈可以在冬天融雪除冰。使用预制盖板还能对自行车骑手提供更平整的骑行场地,减少坑洼,方便维护。
一张改造后的自行车道剖面图,包括下部的混凝土沟渠,上部的预制盖板,人行道侧和机动车道侧的排水篦,以及布置在路面的加热线圈及LED灯在设计中,非机动车道布满排水篦(译者:靠人行道一侧的排水篦与人行道共面,靠机动车道一侧与机动车道存在高差,排水篦垂直于机动车道),各处水流都能很容易的进入混凝土排水沟渠:非机动车道表面的格栅篦子可以排掉人行道一侧流入的径流水,机动车道的雨水流入机动车道一侧的格栅篦。视需求,Current系统可以与现存的下水系统独立或共同使用。
哥本哈根的水系图,大部分水系最终都汇入港口或直接汇入大海。Current系统可以快速排除街道降水径流,使得街区和建筑免遭水淹。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这样的设计还能带来一些附加好处:1、提升管线的可达性大多数与城市生活相关的管线都埋设在人行道下,或最少也是埋在露下面的。我们考虑将管线槽置于混凝土沟渠的侧壁,方便布设各类线路。2、推动非机动车道的优化这项设计有一个重要用途——保护城市免受暴雨侵害。在这之外,也能推动原来不情愿的市政当局去拓宽非机动车道以实施Current系统。比如在哥市自行车道最窄的Gammel Kongevej就可以一试。3、成本效益因为不需要修补坑洞,所以维护自行车道的费用会有降低。更好的市政设施也能鼓励自行车出行。如有需求,预制盖板也可以更换为其他结构。4、暴雨喷泉Current系统的管道可以终于SktJ?rgens湖下或是港口水域之下。但是管口的位置可以置于水平面之上。在暴雨时,水压会形成喷泉。权当一种驭水的庆祝吧。5、Silvacells住宅的雨水也可以通过这些绿植下的Silvacells排入路侧或停车位下的蓝空间。
哥本哈根的水系图,大部分水系最终都汇入港口或直接汇入大海。
当气候——毋宁说人们——突然发威让人措手不及时,解决之道在于突破常规、打开脑洞——当脑洞已装满水的时候,更是如此。